喜迎十九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变成创新能力、市场环境与制度保障之间的竞争,而这一切,都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多元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覆盖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的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广州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 实习生游宇霞 通讯员黄建新
专利
广州发明专利申请增速居
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
广州市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度广州市专利申请量接近10万件(99,112件),同比增长56.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1,892件,同比增长58.8%,增速均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首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2.4件。
今年1~6月,全市专利申请量55956件,同比增长35.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5914件,同比增长23.9%(全国1.3%,全省19.8%)。全市专利授权量26420件,同比增长38.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691件,同比增长20.3%(全国-2.3%,全省10.2%)。
交易
知识产权交易活跃
转化运用成效明显
广州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重视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全市知识产权交易活跃,转化运用成效明显。
广州知识产权市场交易有多活跃?
2016年,广州市专利交易达到24.3亿元,涉及专利32,198件;在今年举办的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上,共有41项科技成果对接落地,投资合作金额140亿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高航网、汇桔网等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活跃,在全国均享受知名度。
商标
有效注册商标数量多年居
全国副省级市和计划单列市首位
2016年,广州市有效注册商标达60万件,同比增长27%,占全省注册商标总数27%,连续多年居全国副省级市和计划单列市首位。
广州全市共有驰名商标133件,广东省著名商标493件,广州市著名商标897件。作品著作权登记35072件,全省排名第一,占全省登记量57.1%。
授权
职务类授权正稳步增长
企业发明授权比重上升
广州市今年1~6月的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类授权4,431件,占总量的94.5%,较去年同期(91.4%)提高了3.1个百分点。
目前,全市职务类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继续稳步增长,企业的发明授权量比重由去年的54.7%持续增长到56.8%;而个人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幅下滑,同比下降22.4个百分点。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位的专利权人中,有高校5所,科研机构2所,企业3家。其中广东工业大学增速最快,同比增长91%(其一季度增速达169.4%)。
扶持
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
分担银行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风险
2016年,广州加大专利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扶持项目达到100项,共计投入扶持资金3000万元,专利转化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2016年,我们组建4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分担银行为中小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带来的坏账风险,今年1~7月,全市专利权质押贷款金额已突破3亿元。”广州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表示。
2016年,广州争取到40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开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投入3300万元资金扶持专利产业化和专利运用促进项目109项。今年5月,广州市政府又组建了广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政府投资1.2亿元作引导,吸纳产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金和其他相关基金加入,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布
企业主体地位巩固提升
机关团体增速最快
今年1月到6月,广州机关团体的发明申请同比增长55.3%,增速最快;企业发明申请增长52.5%,增速排名第二,全市共有2,412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9213件,其发明申请量占全市总量的57.9%,较去年同期(47%)提高了10.9个百分点,表明广州市企业在专利创造方面的主体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和提升。而个人申请发明专利同比下降43.6个百分点,且其占全市总量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19.9%下降到14.1%。
完善知识产权配套服务
广州注重知识产权的管理及服务。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广州中心、商标局驻广州办事处和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等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广州,有效地推动了广州地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台阶。
助力:
为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软硬件基础
随着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广州中心各项业务的有序开展,以及商标变更、转让、续展等业务的开展,预计可为广州企业每年节约近亿元的商标代理费用。同时,广州还获批国家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等,这些都为科研机构及企业更好地享受知识产权服务提供了硬件及软件基础。
2016年,广州颁布实施了《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还首次发布了“中国知识产权广州指数”,建成以行业分类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导航及培育数据库,完成干细胞产业、电子纸、浏览器和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专利分析报告。按照计划,广州还将投资建设 “广州知识产权人才基地”。
探索:
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近年来,广州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持续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
全国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落户广州,司法、行政、海关、仲裁、行业协会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打击侵权假冒,化解纠纷,有效保护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2016年,广州市专利、商标、版权、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共立案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及假冒伪劣商品案件8166件,捣毁侵权假冒窝点233个,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82宗。处理展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857宗。截至2017年7月,广州累计处理专利行政案件6,417件,其中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案件分别为4,365件和2,052件。
打造知识产权枢纽城市
近日,《广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市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实施。据了解,该规划是广州市唯一一个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十三五”专门规划,也是广州市“十三五”时期知识产权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
将广州建设为具有集聚、引领、辐射作用的知识产权枢纽
《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广州将基本实现知识产权创造活跃、运用高效、保护严格、管理科学、服务优良、人才聚集,知识产权与广州产业、科技、金融发展深度融合,知识产权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充分显示。
到2020年,将广州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强市和具有集聚、引领、辐射作用的知识产权枢纽城市的发展目标。
目标: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
“十三五”期间,广州全市专利申请量将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专利密度)达到30件,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5%以上,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大幅增加。
举措: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
到2020年,广州将建立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支持3家以上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专利密集型产业,获得一批核心专利、高价值专利。成功注册3~5件地理标志商标,培育3~5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品牌,打造2~3个具有广州文化发展特色的公共品牌,激活、做强一批广州老字号企业。
另外广州将健全电商等新业态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审判、行政执法、人民调解、仲裁解决相互衔接的解决机制;加强重点市场、重点园区及网络新业态的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让知识产权环境更加优化。
设立知识产权维权中心
随着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要建立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要关注传统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也要关注新经济领域如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
记者从广州市知识产权局获悉,广州目前已设立知识产权(专利)维权中心,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快速处理电商领域的纠纷及维权案件。除此之外,广州还将在近期出台《广州市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职能:
处理电商领域专利侵权纠纷和查处假冒专利行为
据介绍,目前,广州积极探索“互联网+”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已初步建立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16年以来,广州市知识产权局与广州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及10多家知名电商签订《联合开展广州市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这不但有利于开辟维权绿色通道,快速处理企业之间专利侵权纠纷并进行调解,同时为电商企业提供专利政策、法律指导、提供专利侵权投诉判定咨询意见。
目前,广州市已设立知识产权(专利)维权援助中心,其中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处理电商领域专利侵权纠纷和查处假冒专利行为。“通过建立专门的维权中心,能够实现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对电商营销是否构成专利侵权出具判定意见、对是否构成假冒专利行为进行认定和执法,体现互联网时代的高效和快捷。”该负责人说道。
据透露,广州市知识产权局正在积极推动《广州市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的制定工作,该办法有望在近期内出台。
另外,在8月31日,2017广东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在广州开幕,中国19个城市在广州联合签署发布《电商领域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宣言》,以有效遏制和打击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假冒行为。
这19个城市包括广州、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武汉、成都、西安、长沙、郑州、苏州、烟台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