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8年5月28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江苏省徐州市成功召开。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下称学委会)主办,徐州市城市规划协会承办。
会议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包容性”,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50名与会代表开展热烈探讨和交流。
2018年5月28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江苏省徐州市成功召开。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下称学委会)主办,徐州市城市规划协会承办。会议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包容性”,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50名与会代表开展热烈探讨和交流。
2018年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会场
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合影
会议开幕式和上午的主题报告由学委会主任委员许重光主持。江苏省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刚致辞,对参加本次年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徐州近年来在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保护多样性生态系统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希望通过本次年会的召开能对徐州生态规划工作提供更好的建议。
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许重光主持
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刚致辞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泉,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规划局局长李靖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沈清基、独立出版人南兆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周飞舟教授,学委会秘书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戴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雅捷,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统筹办公室副主任吴君炜,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代理院长李迪华等专家和委员以及优秀论文作者,围绕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管理、社会公平与包容发展等方面作了十余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张泉副理事长分享了2017年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动态概况。基于详实的文献调研和政策梳理,张泉副理事长回顾了当前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学术研究进展、主要研究热点,系统介绍了总规改革、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实践动态,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考虑系统理论与重点应用、经验总结与实证测评、实践推进和政策配套的统筹协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泉作报告
李靖华局长介绍了徐州在生态城市规划方面所做的研究探索和建设案例。研究层面,一是结合总体规划修编,通过构建生态廊道、规划协调、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等构建了城市的生态格局;二是在专项规划编制中,采用绿地系统规划、绿线规划、山林红线划定、海绵城市规划等多种手段织补城市生态网络。实践层面,重点开展了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云龙湖风景名胜区规划、下淀片区老工业区更新规划等。
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规划局局长李靖华作报告
沈清基教授紧密结合本次年会主题,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概念内涵和研究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文献分析和自身实践,清晰界定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定义,重点聚焦于类型、特征、积极意义及消极影响的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强度)-韧性-多样性关联、多样性-包容性-韧性关联、多样性规划设计等是城市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并特别强调同理心与人力资本素质在包容性研究中的重要性。
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沈清基作报告
独立出版人南兆旭作了题为《在地关怀的方式》的报告,从数据与影像资料对比形象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解析了深圳自然生境的区域特征、植物与动物多样性状况,通过消失物种的生态观察、生态损害事件的网络舆情效应,倡导在地关怀与家园意识,并提出对未来深圳多样包容的生境、自然环境立法实施严苛保护等的期许。
独立出版人南兆旭作报告
下午的主题报告和论文交流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主持。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主持
周飞舟教授以《城镇化的社会学视角》为题,阐述了我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即工业城镇化阶段、土地城镇化阶段、人口城镇化阶段,根据生命历程/新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以农民工视角中的“打工”探讨了人口流动与广义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赤峰和恩施两地社会调查案例,指出在国家城镇化大背景下,规划编制应考虑流动人口因素,而且当前人口的流动规律正呈现出就地就近“阶梯级城镇化”的特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作报告
戴晴主任作了题为《山水相依,陆海统筹——深圳全域生态资源综合管理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从陆域生态空间精细化管理、陆海协同全域生态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深圳市的创新探索和规划改革实践。基于全域生态资源的识别、功能分区、政策研究,在陆域层面优化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体系、实施三级分区管制和公园体系建设,在海域层面划定海洋生态划线、细化用途管制,并强化海陆两条红线的有机联通,通过“海域-流域-陆域”管控传导,构建深圳陆海协同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
学委会秘书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戴晴作报告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雅捷在《基于社区调查的北京市公平与包容发展评估与规划策略》的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平与包容理论辨析、基于社区调查的现状评估和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的规划策略等内容,通过选取北京八个社区并构建评估框架体系,发现尽管社区居民总体评价较好,但社区存在弱势群体、收入较低、基尼系数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大等共同特征,最后提出了空间包容、设施包容与政策包容的规划策略。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雅捷作报告
吴君炜副主任作了题为《重庆山地特色立体海绵城市规划探索》的报告,介绍了具有重庆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规划内容,阐述了“净化优先保安全、高蓄坡滞低缓排”的规划策略,从总体规划与控制规划两个层级上,按全域、流域、排水分区、地块进行分级管控,将海绵城市指标、海绵设施及廊道、海绵城市管控要求逐级细化落实,构建蓝绿交融的树状生态海绵系统。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统筹办公室副主任吴君炜作报告
李迪华教授在《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认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处于尴尬处境的原因在于部门利益盘踞、自然的含义和事实被忽视、人的需求被曲解等,通过介绍公园人工草坪建设、圆明园防渗工程、澳门的黑脸琵鹭等几个小故事,深入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为、不为、可为之间的内在关联,以燕园自然保护小区行动为案例,指出改变观念才会有理性的思考、弱化部门利益才会有良性的行动、基于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设计参与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代理院长李迪华作报告
论文交流环节,江苏省城镇和乡村规划设计院王婧作了题为《城市增长边界的认识、划定与管理》的报告、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树森作了《对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的再认识——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的报告、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研究生徐晓晔作了题为《基于Meta分析的中国水资源价值移位研究》的报告、重庆大学城乡规划系研究生赵梦琳作了题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境规划途径——以成都市新都区生态本地保障规划为例》的报告。沈清基、彭瑶玲、何永作为嘉宾进行精彩点评,充分肯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和前沿性,总结提炼论文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分别就研究成果提升提出建设性意见。
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何永嘉宾点评
本次年会以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为主题,特别邀请了生物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专家作报告,开启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学术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