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自2016年1月始,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耿虹教授领衔的“云南临翔精准扶贫联合工作团队”多批次前往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开展精准扶贫规划帮扶工作。联合工作团队认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与时代意义,需要坚守价值理性与文化情怀,在面对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学者应有的价值理性、历史责任与社会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最严峻的一项政治及社会任务。在这样的任务压力下,贫困民族地区乡村往往容易因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易忽视对民族文化基因及文化生态的研究、甄别、传承与保护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化扶贫’是推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的指示精神,教育部部署了直属高校“非遗扶贫”示范创建项目建设工作,旨在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特色传统文化内涵,精准甄别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基因,探索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
为积极响应国家和教育部的战略部署,高度落实国家精准扶贫与非遗文化保护要求,自2016年1月始,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耿虹教授领衔的“云南临翔精准扶贫联合工作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统筹部署下,汇集城乡规划学、建筑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批次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对口帮扶贫困点——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开展精准扶贫规划帮扶工作,完成了系列规划编制,科学指导了地方镇村建设工作,获得了地方政府和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
在帮扶过程中,临翔区区委区政府意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价值,极力促成联合工作团队立足南美拉祜族自治乡,通过广泛深入的专业调研工作,为推动南美拉祜族文化遗产的发掘、甄别、传承、保护,以及后续文化扶贫开发建言献策。三年多来,在华中科技大学及临翔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在临翔区各部门及南美拉祜族乡政府的全力配合下,联合工作团队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立足“非遗扶贫共赢”工作目标,多次深入南美拉祜族传统村寨实地调研,调查足迹覆盖南美拉祜族乡全部4个行政村,走访南美拉祜族村民90余户,访谈南美拉祜族“栅片房”建造匠人10余位,详细测绘了南美拉祜族传统“栅片房”10栋及火塘14处,累计走访调研里程300余公里,拍摄调研照片2200余张,调研视频30余段,记录访谈录音32段。
在对访谈笔录、照片、视频等成果进行归纳、记录、整理的基础上发现,作为云南省十七个直过民族之一,世居海拔1500-2000米滇西高山纵谷地带的南美拉祜族至今仍传承着极其原真、神秘的民族文化基因。其传统建造技艺独特、工具原始、形态自然的民居“栅片房”;传统依山就势、逐层递推、依序延展、代代相守的聚落形态肌理;传统围坐火塘、生活起居、口耳叙事的“火塘客厅”文化等民族文化形态无不蕴藏着非常重要的独特文化基因及其社会伦理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镇村发展进程中,南美拉祜族传统民族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现今南美拉祜族传统村寨聚落、传统民居“栅片房”等文化实体留存不多,导致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物质载体与客观佐证相对匮乏。根据联合工作团队所做的不完全调查统计,南美拉祜族乡现今留存的拉祜族传统村寨仅有2处,传统拉祜族“栅片房”仅存40余栋。另一方面,现有的文化旅游开发往往为迎合不同类型旅游者的表层需要,选择以背离传统民族文化基因内涵的方式重造民族文化,采用一种纪念物般的固态标本保存模式,强化商业旅游开发的趋利性、表演性,脱离民族传统生活生产方式,丧失了其原真的民族文化基因内涵,从而诱发文化基因价值流变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工作团队在调研中看到:搬进新房的南美拉祜族老人或返回传统“栅片房”中生活,或在新房中挖建火塘围坐,都表达出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固守传统生活习性的行为与态度。而那些拉祜族孩子们对于“火塘”记忆的不舍与留恋更让人心酸与难忘。正如南美拉祜族乡竹笆山村9岁拉祜族小姑娘罗娜朵所说:“新房子很好呀,干净宽敞,但我也喜欢爷爷家的老木屋,有火塘,我们一家人可以围着火塘聊天,烤一壶茶,听爷爷讲他打猎的故事。有火塘才是家的味道。”
为妥善应对上述问题与挑战,联合工作团队在地方政府大力配合下,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现场测绘、速写等多种方式,绘制了30余幅“栅片房”与火塘建造技艺图纸,撰写完成了近50000字的调查资料,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完成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时以此为基础,联合工作团队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递交了调研成果报告,希望学会专家支持指导,并多次在学会各类平台发言呼吁社会关注。联合工作团队的调研成果在第一时间获得了学会专家团队的高度关注,学会石楠秘书长指出:“必须避免现代化或扶贫攻坚可能对传统(原始)文化原真性的破坏,全面认识南美拉祜族文化本身作为人类学、人居环境科学、农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的基础性基因库的地位。”
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会专家及联合工作团队的共同呼吁下,临翔区地方政府高度认可民族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并与联合工作团队达成共识:原真保护民族村寨聚落与传统民居,围绕传统村寨聚落与民居建造技艺申报民族文化遗产,并依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民族文化旅游或能成为南美拉祜族乡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文化振兴双轴并举的突破口。
有幸的是,在联合工作团队报送的“云南省临翔区南美拉祜族非遗扶贫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非遗扶贫六大示范创建项目的支撑下,2019年1月28日,联合工作团队发掘的南美拉祜族传统民族村寨——箐口寨、岩子脚村正式挂牌保护,成为临翔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点。
图:非遗申报点南美拉祜族乡箐口寨、岩子脚村风貌
图:南美拉祜族传统民居活态标本
(左:箐口寨李娜麦家;右:岩子脚村李有若家)
图:南美拉祜族岩子脚村正式挂牌保护
在取得上述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联合工作团队进一步吁请地方政府扩大民族文化遗产普查范围,并在调查工作进行中暂时停止拆旧腾地的做法,待相关机构对各村寨聚落和民居的建筑形制和质量以及文化价值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后,有选择地认定确有必要保留的村寨和民居的名录及地理范围,制定相应的原址保护或异地保护等挂牌保护的科学办法,基于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为南美拉祜族民族文化基因的建筑样本保护提供专业指导。这种民族传统村寨的挂牌保护一方面能够积极推动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其民族学、建筑学、农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为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基因序列提供新的科学数据与图文资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原真价值免于消亡,并为未来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旅游提供充分的文化物质积淀,从而提升地区文化旅游的内涵价值。
通过几年的深入基层扶贫工作,联合工作团队认为:实施精准扶贫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是切实改善贫困群众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作为科技工作者应该予以积极支持与配合。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正确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与时代意义,需要坚守价值理性与文化情怀,在面对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学者应有的价值理性、历史责任与社会担当。
联合工作团队感谢中国科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中科技大学相关领导与专家的支持,以及云南省临翔区干群的积极配合!并诚挚邀请各方学者参与到云南省临翔区南美拉祜族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系列研究之中!
撰稿:耿虹、李彦群,2019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