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石楠: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 实现跨界联合

2015-06-16 17:2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背景:

2015年4月10日,由同济大学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2015年“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以“社区·空间·治理”为主题,旨在聚焦中外城市社区在发展演变、转型重构、制度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与问题。主要议题包括:全球城市与城市社区、社区治理与社区参与、社区资本与社区认同、社区规划与社会空间、社区遗产与集体记忆。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各位嘉宾,早上好!非常高兴来到同济,每年我都会来同济几次,会前我们和张庭伟等几位老师聊天,同济在城市规划学术领域无疑是非常前沿的重地,所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也特别关注在同济举办的一系列学术活动。这次很荣幸在周院长的倡议之下我们两家一起举办“城市与社会”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以首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欢迎来自海内外的同行和各位专家一起讨论当今中国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话题,欢迎大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职业组织,同时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公益机构。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活动?学会每年有很多工作、很多活动,一共有两百多项工作计划,这个活动是我们众多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项。之所以举办这样一次学术会议,因为这个话题确实是中国城市发展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讲到新型城镇化,个人的观点是,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过程,所以怎么研究城镇化社会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因为有很多城镇化带来的社会融合问题,也有我们私有化带来的社会空间非议问题,还有信息化带来的社会组织结构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些新的话题。我们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城市的居民行为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收入水平或者身份、教育程度的差异,我们在空间上有很多社会领域的冲突;老龄化也带来了社会抚养和社区共建的问题,因为全球化带来了族群之间的融合和隔阂问题;民主化的进程带来了社区动员和公众参与的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都需要研究,但这些问题不是城乡规划学科能够独立研究的,也不是我们现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的,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跨界的联合,需要两个学科之间携手来推动这些研究,特别是中央政府最近几年一系列的实时调整政策思路,比如提出了社会治理的问题,过去我们从强调统治到社会管理,现在强调了社会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等等战略调整。中央政府讲到要对行政权力进行制约,要把权力放进牢笼,以及非常明确地支持四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包括我们的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这些都是在一系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当中明确提出的在社会领域的重大举措。这样一些行政决策也会对我们的规划和城市未来的发展产生很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应对这样一种挑战。在这样一种挑战面前如何抓住机遇,对于我们学科的发展和工作的体系有新的创新,这可能是当代规划师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责任。反过来看一看欧美城市城乡规划学的发展,也能看出社会学的介入给传统的建筑学规划学科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我们感觉到今天的中国应该把这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只有通过这些学科的交叉、通过我们搭建这样一些学术的论坛让科学家们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才能推动我们国家城市规划学科革命性的转型。城镇化是一个没有革命的社会巨变,但对于我们学科来讲已经到了讨论的时候,因为我们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更关注社会建设和社会融合,这是规划师的天命。显而易见,我们搭建这样一种学术平台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知当今中国城市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综合的新的视角,有可能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方案。

所以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来讲,包括我本人是非常支持这一类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也非常荣幸能够作为联合主办单位,感谢这次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各位海外专家,感谢大家在会议期间分享研究的成果,也期待着这次会议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