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吴军:城市气质的保护与塑造

——城市发展与转型国际前沿理论启示与运用

2015-06-24 14:0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北京市委党校吴军教授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城市气质的保护与塑造--城市发展与转型国际前沿理论启示与运用》的报告。吴军教授借鉴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成果“场景理论”,提出“城市气质建设”的思路,以便规避和解决中国城镇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他指出,考虑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的GDP、市政配套、生态条件以及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更要看这座城市一脉相承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征。

吴军教授 京市委党校

吴军教授介绍了当前城市建设方面的三个现象和带来的后果。指出当前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山寨以及攀高比傻的现象,使得城市同质化,缺乏特色,抄袭国外的建筑,在建设上缺乏城市建设的整体场景意识,因此带来了三个严重的后果。首先,在城市功用方面,城市多样性遭到破坏,城市就会失去活力,人流开始减少,街区也就开始衰竭。其次,在城市文化方面,历史得不到保护,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历史传承被人为割裂,社区共同体被肢解以及城市记忆的消失等。最后,在城市精神方面,城市没有特色,市民认同感与归属感慢慢消散,对城市的认同无法建立,城市精神也无法传承和发扬。

吴军教授介绍了借鉴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提出“城市气质建设”的思路和 “物质结构-城市场景-城市气质”三维分析框架。第一层次是物结构,它对应的是城市的生活文化娱乐便利设施;第二层次是城市场景,它对应的是邻里、物质结构、多样性人群和前三个元素与活动的集合;分析到这里还不足够,集合反映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因此还有第三个层次即城市气质,它对应的是文化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城市气质通过合法性、戏剧性和真实性来展现,合法性即行动目的,戏剧性即表现形式,真实性即本地认同。在解构城市气质上,首先是基于本土的真实性来衡量前面的两个纬度,如果本土的接受的话范围再往宏观去延伸,就是种族、国家、社团,一直到最朴实的理性来看城市气质纬度。

吴军教授介绍了“场景理论”的产生和理论背景。新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Terry Clark,做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针对美国的三十五个国际性大城市提出了这个理论。建立的国际场景数据库是基于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娱乐便利设施统计以后提出来的,最近十年的研究焦点就是如何利用文化因素推动城市的转型和发展。这个理论是基于亚当·斯密、马克思、马歇尔等提出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型,舒尔茨和科尔曼等人的人力资本模型以及新芝加哥学派提出的文化动力模型构建出来的。前两个模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逐渐减弱,而文化实践、文化类社会组织和便利设施共同构成的城市场景,城市场景当中孕育出来的价值文化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吸引着创意阶层,也是知识经济对这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不断增强的作用。

吴军教授提出了“城市气质”分析框架对现在城市发展一些问题的回应,包括城市性,通过城市气质这样的一套学术语法体系构建回答什么是城市性,怎么研究城市性,怎么测量城市性的纬度;城市发展动力,回应了传统的人力资本模型到现在大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模型的基本理论问题;东西方城市的比较问题,构建出来了一个比较普适的标准体系,抛弃了西方和东方的特质,让所有的城市和街区都可以纳入进来进行比较。

吴军教授介绍了对Clark理论的本土化的理解和对目前中国城市建设的思考。思索城市气质到底对城市场景的本土化是否有作用,在中国如何应用。是否将城市气质改成城市品质的研究。提出我国目前搞新型城镇化,是从原先由物的城镇化,变成质量为主的城镇化,但现在质量仍停留在数量这个层面,如果再从质量推导到城市品质,就与城市气质更近一步了。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