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Anna ZASADZINSKA:华沙的重建--保护民族身份的案例

2015-06-30 16:2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波兰博物馆中心主任Anna ZASADZINSKA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华沙的重建--保护民族身份的案例》的报告。Anna ZASADZINSKA以华沙的重建为例,说明遗产城市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肌理,城市本身可以成为其自身的纪念物,也可以把历史知识及民族的活地方的认同感传承给后代。

Anna ZASADZINSKA 波兰博物馆中心主任

华沙不仅是波兰的首都,也是波兰的政治、文化、艺术中心。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城市中心开始移向西边,老城中心的地位不再存在,但比较幸运的是在二战以前,城市决定建立旧城保护办公室进行旧城保护工作,重点是保护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例如在1928年重点保护城墙之内的市政广场,在1938年修复了旧城墙坍塌的一部分,在1936年新区开始建设,为了与老华沙的面貌保持一致,新建筑沿用了老建筑的风格。

二战中华沙遭受的破坏并不是由于激战所造成的,而是华沙人民为了反抗德国占领和镇压而蓄意破坏的,使得老城85%-90%被全部毁坏。虽然当局对战后波兰重建给予了最高支持,然而华沙的重建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当时调查显示大部分华沙市民并不想要一个全新的老城,重建工作就此展开。1945年国家建筑部门对旧城进行了系统调研,充分挖掘过去的建筑文档,对重建的所有细节都进行了规定。当时一个共同的观点是:波兰文化的遗产不仅来自于战前的建筑,二战本身也是波兰遗产的一部分,所以旧城重建包括了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建筑物,也对一些因战争破坏已经完全无法重建,或者不值得重建的地方进行了修缮,并进一步分析了旧城的旅游价值,特别是旧城广场和博物馆,这些场所在为当地的民众保留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吸引大量游客。

她认为华沙整体重建是独一无二的,重建确保了波兰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保留,也极大推动了经历二战破坏的城市大部分地区的改变。在整个重建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城墙和旧城其他元素作为城市肌理的作用,同时也考虑到交通的顺畅、空气的流通、对公众的使用。所以旧城保存了华沙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波兰的代表,同时也是波兰人自己十分认同的集体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政治力量的参与其中,并且把历史知识和民族遗产认同感及时地传给后代。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