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2015城市规划·长安论坛

2015-07-01 16:47 来源:长安论坛

报告一:手机数据成为城市规划基础数据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报告人:钮心毅,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钮心毅老师首先指出作为典型的“大数据”类型,手机信令(signal)数据凭借其城乡空间全覆盖、持有率高的特点,为描述城乡居民就业、游憩、居住等活动时空动态提供了可能,进而分别通过城市功能分区规划评估、武汉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多中心体系、上海郊区新城的发展状况分析——职住空间关系、南昌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和交通联系四个具体的应用案例,论证说明了手机信令(signal)数据作为城市规划基础数据的技术可能性。最后,报告从体制机制方面(数据来源、立法支持、数据渠道、技术方法和知识人才等)对未来手机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并最终指出手机数据用于城市规划现状调查、规划实施评估是最可能实际应用推广领域。

钮心毅(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报告二:小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的数据增强设计(DAD)技术响应初探

报告人:郑晓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体验、模拟与分析实验中心,主任

郑晓伟老师的报告借鉴了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BCL)提出的数据增强设计(Data Augmented Design,DAD)技术理念和方法框架,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小城市比重大的特点,选取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陕北地区典型小城市为研究案例,从空间管制、空间结构、城市设计和城市系统提出相应的数据增强设计技术方法,即分别从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和用地规模的核定、基于手机定位数据驱动设计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基于行为感知数据驱动设计(空间句法技术)对城市设计框架组织的优化和基于交通观测数据对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功能分区和密度分布的整合四个方面,对基于传统规划编制技术框架下的规划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上的适宜性数据量化驱动。

郑晓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体验、模拟与分析实验中心,主任)

报告三:从规划技术支持决策到规划云平台

报告人:石晓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

来自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石晓冬副总规划师首先指出:大数据、大模型、“互联网+”真的能够改变我们的决策吗?进而通过案例说明规划决策需要定量研究和规划支持系统,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以及规划决策支持框架体系和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现状综合分析模型的建设和应用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提出城乡规划现状综合分析模型框架体系、研究各类城市现状问题定量分析的模型算法、建设城乡现状资源空间数据库并制定数据标准、开发城乡规划现状综合分析模型系统四个方面。最后,以北京市为例进行了住房问题研究、公共设施布局研究、气象—热岛—城市空间布局交互模型、交通设施承载力、市政设施承载力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并通过云平台实现了从决策支持到社会治理,例如城市界面、诗意地行走、地铁调价影响分析、徐霞客网格化数据开放平台、以“云数据”构建公众需求模型指导绿道布局、常态化报送规划信息等,构建一个“平台-空间政策实验室-决策-实践”的定量化决策过程。

石晓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

报告四:大风起兮云飞扬——互联网时代城市规划学科多维变革之意象V1.0(Beta)

报告人:王慧,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王慧教授针对规划界“新常态”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从“大互联”的视角提出若干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思考。首先,基于工业社会城市发展原理建构起来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诸如概念模糊、理论动摇、方法失灵等方面的深层挑战;进而指出“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所遵循的距离衰减律(Distance-decay Law)、区位论(Location Theories)、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Zoning Law等理论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并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如对于如何提升某城市/城区在互联网中的可达性与连通性,传统规划体系几乎无能为力。最后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大互联”时代5个方面的变革方向,即:大数据应用与数据增强设计(Data Augmented Design,DAD)的常态化、从终极蓝图规划到动态的规划调控管理、规划项目“公招”化“众包”化、规划设计方案生成的智能化、跨界合作和学科交叉成为必须。

王慧(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2/4<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