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罗家德:社区自组织与社区营造

2015-09-25 15:2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9月19日,“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开幕。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做了题为《社区自组织与社区营造》的大会学术报告。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社区营造这个议题实际上是全世界对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社会转型的回应,很多国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应对。

一、什么是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第一个走完工业化历程的英国,美国在1930年代就有社区运动,还产生了很有名的社区营造家奥巴马。为什么这是一个全世界的现象?我们先为“社区营造”做一个简单的定义:政府引导——不再是政府主导和管控、民间自发、NGO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是不断自上而下地进行规划、控管、管制,而是要自下而上地组织力量。这不仅是世界性问题,也不止存在于过去三四十年间,它是工业化社会的每个国家或社会都在面对的问题。

二、社区营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在过去十年中,大陆出现了如多元治理、协商型社区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的出现都在呼唤着我们的社区怎么样可以自我主导、自我发展,而不是等、靠、要,成为等着万能政府及保姆型政府来解决所有问题的一个社会、一个社区。经过保姆型政府、工业化时代以及长时间的思想洗礼,实际上一般的老百姓都不太会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都需要一个培育的时间。社区营造正是在社区中培育由下而上自治理、自发展力量的方式。转型期的社会建设应该包括三项议题:

1.引导鼓励由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力量;

2.创造民生导向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力量;

3.让两股力量共存共生,相辅相成,而非相克。

过去台湾的养老要盖很多的养老医院,或者是居家养老,现在渐渐有了社区养老的概念——安排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让老人聚在一起,既可以互相照料,儿女们也可以排班一起看老人。2014年,政府投入养老院的预算,是采用社区养老方式所投预算的40到50倍左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大量动员社区的力量,让社区自己组织起来解决社区问题。

三、社区营造的台湾案例

1.青蛙村

曾经,青蛙村的本地居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缺乏活力。当地政府委托一家NGO组织来辅导返乡的年轻人振兴经济。经过调研,发现这个地方沼泽多、青蛙多,就搞起了青蛙观光,由当地人担任导游讲解,开办民宿,现在这个地方变成了著名的生态教育基地,当地经济得以重新振兴,并成立了青蛙观光协会来考核认证青蛙导游,保护村庄生态环境。这里没有专业的管控,完全靠的是居民自发形成了青蛙观光经济。

2.微热山丘

微热山丘是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进行社区营造,它扎根乡里,所有员工全部是当地的阿公阿妈。他们做了一个很特别的凤梨酥广告,凡是路过村子的人就送一块凤梨酥,渐渐登山客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凤梨的文化变成了当地的特色。这个社会企业实现了社会责任,恢复了曾经已经完全废耕的乡村土地,解决了当地青年流失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3.三峡老街人文意义的保存规划

三峡曾经是台湾的纺织工业地,现在已经没落,大量的所谓老式建筑都废弃掉了,当地政府采用了一套社区营造的手段来复兴老街。在实施之前,让居民跟各位专业的规划者充分沟通和协商。我相信将来一定会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社区规划师。

四、社区自组织的过程和社区营造的推动

要在一个社区中找到所谓的“能人”,让他们形成组织,由他们的关系网进行动员,帮他们建立新的认同,形成自治和可持续发展。自组织的过程包括:

1.社会网的连结(关系型态、结构与动员过程);

2.小团体产生,内部连结多于外部;

3.团体认同产生;

4.团体目标产生,集体行动的需要;

5.团体规则产生(礼治秩序为主);

6.集体监督的机制。

实际上存在有三种治理模式——市场、自组织(社群)和层级(政府),我们过去总是想用市场手段或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去解决问题,而自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小社区,不是大城市上百万的陌生人,而是大家知根知底的小群体,有共同的情感、兴趣和认同,最后能够形成一套属于他们的管理自己的能力。

当然,目前国内推动社区营造实际上还面对相当多的困难,我们现在的自组织化程度还不够。如何推动政府由一个主导型政府转变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引导型政府,是我们今天可能面对的最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