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第六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观点集锦

2015-11-03 14:2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六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本次“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的主题为“新型城乡,人本规划”,主要的议题有城市群与区域城市发展、县域统筹与乡村发展转型、社会公平、生态城乡、安全城乡、文化城乡等,会议日程包括2个主题学术报告,1个圆桌会议论坛以及1个会议论文宣讲。

本次大会有哪些内容,传递了哪些信息?记者为你细细盘点。

一、香港以及海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以“新型城乡,人本规划”为主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和观点。

叶嘉安院士 香港大学

叶嘉安:智慧科技在智慧城市的应用

叶嘉安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智慧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梳理了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一直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接着对智慧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最新的智慧科技,包括车载导航、室内定位、智慧建筑和大数据等,并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传感器技术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能应用等。最后,他分别从土地利用、城市管理和个人出行的服务等方面回顾和展望了智慧科技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Kin Wai Michael SIU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Kin Wai Michael SIU(香港理工大学教授):Promoting Social Equality: Design of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促进社会平等:视觉障碍的公共设施设计)

他从R(respect/尊重)E(explore/探索)F(facilitate/促进)三个方面讲述了在视觉障碍下设计公共设施的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需要思考的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出现阶段公共设施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设计费用,但在设计成果、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多不足。

Giuseppe Cina教授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

Giuseppe Cina:A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Scenarios for a Sustainable City & Food Planning From an European Perspective(一种新的城乡关系)

Giuseppe China教授认为粮食问题始终是城乡问题的关键之一。他指出规划科学的关键点将逐步由城市转向土地,并最终转向粮食生产体系,这将是一场全新的革命。同时,他认为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城市规划与农业发展政策的分歧。最后,他介绍了阿姆斯特丹、巴黎、米兰等农业和粮食生产规划相关的规划案例。Giuseppe Cina教授报告的主题紧紧契合了今年米兰世博会“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有关食物的主题,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Anne Vernez Moudon教授 美国华盛顿大学

Anne Vernez Moudon:Health and The City(健康与城市)

Anne Vernez Moudon教授分别从城市规划如何影响健康以及规划者应该怎样使城市成为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这两个方面阐述。她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平”(Flat)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臃肿”(Fat),城市的发展带给人们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健康问题。最后她对规划者们如何使城市更健康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驯服汽车(tame the automobile)、调节或规划街区的大小和街道层次结构(regulate or plan street-block size and street hierarchies)等。

Lmtiaz Ahmed Chandio教授 巴基斯坦迈赫兰大学

Lmtiaz Ahmed Chandio:Spatial Multi-criteria for 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Hillside Development(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多标准的空间土地适应性分析)

Lmtiaz Ahmed Chandio教授介绍了本人团队于在山地空间土地适应性分析的研究,包括研究的问题、目标以及定量方法等,并以马来西亚槟城岛屿(Penang Island)的相关研究为例,进行了基于多标准方法的实际案例分析。

Jesse Vogler教授 美国华盛顿大学

Jesse Vogler:Ditch Urbanism(河渠城市主义)

Jesse Vogler教授为我们讲述了美国Arid Rio Trande Valley的水源基础设施建立的案例分析,并从人居和水源变化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该地区的河渠引领城镇发展的过程。他认为生态是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才能实现城市主义。

Danelle Briscoe助理教授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

Danelle Briscoe: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生态设施)

Danelle Briscoe教授为我们带来关于绿色生态建设的很多设计理念,不仅提供为生态平衡做出贡献还提高了人居环境的质量,其中的绿色车库设计最为详尽,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生态设施的不同实施方法。报告的最后还分析了武汉和奥斯汀的异同之处,并为武汉的生态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建议。

二、国内专家学者对“新型城乡,人本规划”的思考

贺雪峰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城乡治理研究中心

贺雪峰:农民进城是一个过程

贺教授以其团队多年深入中国农村实地调研的经验详细的地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特点。他指出:首先,在以人口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半城市化的阶段,农村人口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断往返的,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其次,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及小农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它对整个经济体系的保护作用。最后,他指出乡村规划应该是一个底线规划,主要任务应当包括维持人们在乡村生活的基本保障。

赵万民教授 重庆大学

来自重庆大学的赵万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论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科学内涵》。他从三方面全方位讲解了以重庆为代表的山地城市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开展人居环境研究,包括:关于山地人居环境研究;山地人居环境研究面对的科学问题;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探索性工作。报告从理论、技术、实践等多个维度对山地人居科学环境的内涵进行解析,并且阐述了目前其带领团队做出的部分工作成果。

王宝强博士 同济大学

王宝强:气候变化对上海城市系统及城市空间的影响评估

王博士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减缓(Mitigation)、适应(Adaptation)”的应对框架,接着介绍了上海历年局地气候变化,包括气温、降水、湿度、日照时数、极端气候等。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评估体系构建,即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借助IPCC对气候变化的定义,按照“目标-领域-主题-要素-指标”的框架进行评估,并展示了评估结果。最后,他从气候的角度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同时指出自身研究的局限,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展望。

顾朝林教授 清华大学

顾朝林: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区域规划模型建构

顾教授首先阐述了规划模型建构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重大意义,并对国内外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定量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九大典型模型及其发展的趋势与特点。然后,顾教授着重介绍了特大城市群区域模型建构:在确定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面临的两大核心科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相关研究进展的解读下提出五步走的技术路线,并对自身的研究基础及优势进行说明。最后,顾教授指出模型在辅助决策、规划方案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解决过去只能依靠规划者经验判断的弊端。

三、国内外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新一轮武汉市总体规划献言献策

本次会议还举办了一场以武汉市总体规划战略检讨及展望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会议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胡飞主持,并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规所主任工程师李海军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分别介绍了武汉市相关的规划情况和武汉市的空间格局。之后,与会的各位专家们都围绕主题进行了发言,主要的建议和意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新一轮总规中武汉市应确立自身的辨识度;(2)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汉市应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3)经济规划、社会规划、生态规划等多项规划应同步进行相互融合;(4)明确自身定位,与国家政策相协调,强化城市竞争力;(5)分析城市的生态自然要素,加强其对空间结构的引导;(6)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筑,让武汉的悠久历史得以延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