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规划专业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六所学校共同参与的校际联合设计交流项目。本次活动以“更好的社区生活”为主题,选取重庆的母城--渝中区下半城为研究对象,引导各校学生开启对“城市中的人”的关注以及对历史文脉的挖掘,寻找适合该地段符合当下学科前沿的城市更新发展设想与策略。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六校联合毕业设计进入第四个年头,继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之后,这次由重庆大学负责组织。
今年的活动可谓渐入佳境。各方面的组织工作进入规范化、程序化的境界,从设计选题到场地选择,从教学计划书的制定,到教学资料的准备,从前期研究、现场踏勘,到中期交流、终期汇报,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经历了三年教学实践与交流,联合毕业设计在六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中,乃至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始形成良好的口碑,如果说前几次参加的学生多少还有些组织安排的意味,今年不仅学生主动报名的多了,而且还有建筑学等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
今年的选题非常有价值:更好的城市社区生活--重庆渝中区下半城片区城市更新规划。这个选题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从教学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选题,非常有利于对学生五年学习的效果进行全面检阅。学生必须具有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能力,不仅要有城市总体规划等宏观的知识背景,也要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主要专项规划的知识,而且必须具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方案的能力。
在这个选题的背后,除了一般的空间设计,以及山城重庆特有的地形高差带来的竖向设计难度外,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建设需求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功能演替与市井生活的关系、基础设施与开发红利的关系、城市发展与低碳生态的关系”等一系列需要研究和很好地平衡的关系。因而,妥善把握这个题目,融会贯通地运用五年学习的知识特别重要。
从职业实践角度而言,这样的选题非常具有时代感,对即将毕业走入职业生涯的同学们,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教学任务书提出,同学们要在战略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研究确定重庆市渝中区下半城片区城市更新目标与规划路径,构建“尊重更好的城市社区生活”的日常空间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景观形象和环境品质提升的总体设想,提出富有重庆山水特色和社区生活的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格局的城市设计方案。
完美破解这样的难题,五年本科学到的只能算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职业实践的锤炼恐怕才是更为关键的,这种锤炼远非学校教学实践那样纯粹。从一名职业规划师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的要求,在现行的五年制本科规划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不少其他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有关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方面的知识,包括怎样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地区的更新问题;怎样从产权、经济社会等方面去看待方案的合理性;怎样从投资、项目策划等角度去研究规划的可行性等等。再比如,如何更好地与住户、业主方、管理者进行沟通;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方以达成共识;怎样巧妙地避免在政治决策与经济决策的选择中,技术合理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如何考虑社区层面的社会管理需求进行空间组织与布局,等等。
五年制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是规划师职业生涯的起点,这六所全国最优秀的高校的规划专业,为他们的毕业生们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规划专业教育,而且通过联合毕业设计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推动了校际交流,增强了毕业生的职业意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发挥其联系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行业以及规划教育领域的优势,聘请了一流的行业专家作为点评嘉宾,让参加这一活动的师生们受益良多。
另一方面,从全国城乡规划行业发展和城乡规划工作的需求来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城市规划主要体现为各式各样的建设行为,修马路、盖房子、铺管子、建公园,“建造”是最主要的活动。在哪儿建?建多大?各种建设之间怎样保持合理关系?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伴随着城镇化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城镇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挑战,给规划学科和规划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学科的领域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土地与空间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规划学科也水到渠成地升格为一级学科。
如今,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在不断外延、日臻丰满的同时,关注的重点也在不断调整。从过去重点关注总体,转向同时重视微观;从重点关注目标,转向同时关注过程;从重点关注物质环境,转向同时关注社会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讲,以“社区生活”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是规划教学适应学科转型的一种象征。同时,真正从设计空间转向设计生活,需要大学教学体系进行重大变革,目前仍然按照建筑学门类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来安排“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应该进行必要的反思。城乡规划学不断拓展日已相当庞杂的知识体系、日渐丰富的沟通与表达技能要求、还有价值与伦理教育,这些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大学本科专业的范畴,犹如巨人的身躯蜷缩在襁褓的约束下,无法施展其功底,也使得学生在承受巨大课时与学分压力的同时,难免对一些课程囫囵吞枣,难求甚解。
本次联合教学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规划管理知识未得到充分运用,理论教学与设计成果表达之间存在脱节,社会过程方面的思考相对薄弱,便于社区管理的空间组织形式有待深入研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未摆脱“文保”与“打造”的思维定势,等等。这些情况看似出现在个别院校的方案中,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实际上并非本次活动特有,在近年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及专指委的研讨中,均或多或少地涉及过这类现象,只不过没有得到大家的足够重视。
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需求已经与以往大为不同。这种需求来源于城镇化、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各种矛盾逐渐累积,本土文化面临威胁,利益多元化已成常态,而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兴未艾,社会治理的矛盾和压力很大。与此同时,城乡规划行业在应对需求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开拓,各种新的规划类型、规划技术、规划服务、规划理念应运而生,而这些职业实践上升到学科建设的理论高度尚需时日。因此,虽然城乡规划学科升格到一级学科了,知识体系的框架也已经有了雏形,构建了六个二级学科,但是,在此框架下的理论、技术与价值观体系还有赖深入梳理、提炼和充实。同理,城乡规划学下设的六个二级学科并没有像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一样,设立相应的六个大学专业,相反,仍然按照一级学科设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专业。这客观上造成了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学习内容多、压力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知识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深度,有的技能无法达到足够的实践效果,而价值观培养则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从联合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折射出我国城乡规划学学科建设的状况,这里讨论的话题,并非联合毕业设计自身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六所全国最优秀的院校,一批最出色的团队,圆满地完成了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同时,他们在开展联合教学交流时,敏锐地揭示了目前城乡规划学科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引发大家对联合毕业设计教学任务以外的思考,如果这能够成为联合毕业设计的额外收获,我们中国城市学会和这六所高校搭建的这个教学平台,一定会成为学科建设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事件。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感谢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等六所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更要感谢参与交流和点评的行业专家,期待2017年度的联合毕业设计取得更多收获。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