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加强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

2023-02-02 09:15 来源:中国建设报

《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工作目标,明确了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设施运行管理、健全保障措施等重点任务。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一、科学规划建设建制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县域统筹规划建设建制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我国建制镇的人口规模、用水现状、经济社会状况、自然地理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特点,《方案》明确要“以县域为单元,合理规划建制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布局、工艺、规模和服务范围,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可适当预留发展空间,又要避免盲目贪大或过度超前建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院长龚道孝指出,在处理模式选择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因地制宜选择集中或分散的处理模式。靠近城市(县城)的镇,生活污水可纳入城市(县城)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高的镇,可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统一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开展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人口少、集中程度不高的镇,受自然条件限制难以集中处理,应重点推广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处理方式;具有农业特征的建制镇,可将生活污水黑灰分离,分别处理后资源化利用。

(二)因地制宜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标准规范

污水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环节成为短板,都会影响最终效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俊新指出,要根据建制镇的水资源特征、行业用水需求、环境消纳能力和居民经济承载力等要素,科学确定污水处理等级和标准限值,确保设施建得起、用得起。比如,北方地区建制镇多数处于缺水状态,具备利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尾水营造生态溪流的条件,南方水乡地区可通过田间地头水渠坑塘的改造,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尾水消纳、生态净化和人工造景功能。镇区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至二级甚至三级排放标准后,排入沉水植物浅水型景观溪流,利用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复氧和根系微生物吸附代谢实现污染物的生态净化,不仅能降低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和运维成本,还可以适度保留水中的营养物质,确保维持相对较好的水生植物生态环境。另外,建制镇周边区域多以农业生产结构为主,农业农田对水以及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有很高的需求,生活污水原本是很多地区农业作物的“天然有机肥”。农田灌溉季节,很多镇区周边的坑塘通常呈现无水可用的状态,很多居民会直接抽取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甚至管网污水进行土地浇灌。因此,对于不直接排入周边河湖水环境的建制镇,适度放宽排放标准通常并不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种更加经济低碳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三)高质量推进厂网建设

《方案》明确提出了“高质量推进厂网建设”,并对建制镇污水管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城市环境研究院院长孙永利认为,目前建制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普遍滞后于处理厂建设,镇区污水收集率低,管网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也不高,严重制约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削减功能的发挥。需要从3个方面加强管网配套建设和运行管理。一是大力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对于新建收集处理设施的建制镇,配套管网要与污水处理厂同步规划、建设、投运。对于已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制镇,应加大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力度,完善镇区污水收集管网,逐步消除管网空白区。同时,加强新建管网和存量管网、市政管网和小区管网的合理连接,确保管网畅通和高效运行。二是要做好管网的优化设计。科学设计管网尺寸和坡度,确保既能满足节假日用水高峰期间的排水需求,也能有效解决用水低谷的管网沉积问题。做好管道附属设施的匹配性设计,避免选用规格尺寸远超过实际需要的检查井等附属设施,避免检查井成为颗粒物沉积、漂浮物汇集和恶臭气体产排的主要区域。三是要做好管网及附属设施质量管控。严格落实管网竣工验收相关制度要求,结合镇区实际特点,做好镇区及周边道路沿线管网上部超载问题研判和风险分析,有效预防工程运输及大型农机车辆碾压可能引起的管网塌陷、错位等问题。

(四)推行专业化运行维护

专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是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的发展方向。《方案》中提出“鼓励以县域为单元,通过市场竞争方式选择运行维护主体,实施专业化管理”“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污水管网、提升泵站、处理设施、污泥处置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为强化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对于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稳定、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孙永利指出,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要实现科学的运行管护,要注意以下几点技术细节。一是建制镇居民生活排水量的昼夜变化系数一般要比城市大得多,很多设计方案会考虑增加调节池来应对水量波动,但调节池存在日常运维难度大、恶臭气体控制要求高问题,实际工程中应优选抗水质水量冲击能力比较强、能耗物耗相对较低、日常运行维护简便易行的工艺技术或工艺组合形式,配套稳定耐用的设施设备。二是对于千吨/日以下,尤其是百吨/日规模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成本占直接运行成本很大比重,可考虑自动化运行或无人值守运行。三是中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中使用的各种管道、泵、阀门等仪器设备的过水通道一般相对较小,容易被颗粒物、漂浮物和缠绕物卡堵、缠绕,需要强化格栅配置要求,原则上应配置1~2 mm孔径格栅。四是尽量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药剂投加量,不能为了过度追求高标准而大量投加化学药剂,对于出水不直接排入敏感水域或是经水生植物生态净化后排放的,不宜过量使用化学药剂,这不仅会增加运维成本,还会增加生物生态安全风险。

二、完善建制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体系,逐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一)因地制宜推进建制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方案》明确应“因地制宜地推进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法,积极推动源头分类减量”。同济大学教授何品晶认为,要根据建制镇居民生活习惯、终端处理设施和再生资源回收能力等情况,科学确定生活垃圾分类方法。一般可将建制镇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易腐烂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4类,对于以燃煤作为取暖和炊事主要能源的地方,可将灰渣土单独作为一类。一是可回收物分类优先实施。对于可回收物市场条件较好、社会网点较多、回收品类齐全的建制镇,宜以市场化引导为主,生活垃圾收运单位为辅,收运人员可兼职回收员,收集(购)可回收物,交售社会回收网点。对于其他建制镇,可依托垃圾收集站、转运站等,协同建设可回收物中转暂存场所、有害垃圾暂存点。二是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就近利用。所在市(县、区)已运行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可以试点开展分类收集,暂时由集中设施处理。分类量稳定增长后,周边种养殖业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建设就地处理设施,便于产物就近利用。三是有害垃圾规范处理。有害垃圾应严格按危险废物管理,集中运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已落实有害垃圾回收补贴的地区,还可实施有偿收集。四是其他生活垃圾及时收运处理。主要是通过现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进行处理。

(二)加强处理设施和体系的共建共享

《方案》明确要求,“统筹完善城市、县城、建制镇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逐步推进建制镇处理能全覆盖”。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副会长刘晶昊指出,加强处理设施和体系的共建共享,主要是做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不同体系之间的衔接等工作。首先,推动县域范围内的城乡统筹,县城既有生活垃圾运输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建制镇和农村地区延伸,构建户有分类收集桶、村组和社区有收集点(站)、镇有转运能力、市县有处理能力的分类设施体系;其次,鼓励跨镇、县、市的区域统筹,共建共享规模化的垃圾处理设施,或者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最后,加强不同收运体系衔接,协同推进分类处理。实现不同部门构建的体系相互衔接,分类后每类垃圾有明确的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途径。如,其他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要与可回收物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有害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相互补充,其他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要发挥兜底作用。

(三)推行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处理设施,努力解决中西部偏远地区垃圾收运处理难的问题

何品晶指出,受人口分布分散、运输距离长、交通条件差等因素制约,中西部偏远山区的建制镇生活垃圾难以集中转运到县城进行处理。这些建制镇可以建设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处理设施,但应坚持问题导向,探索确定适用的设施技术参数和排放标准等要求,不宜简单照搬适用于城市大型处理设施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衍生污染可控性和运行管理可靠性等因素。

从衍生污染可控性来看,小规模填埋产生渗滤液的就地达标处理成本极高,应用前提是渗滤液“零”产出或在填埋堆体原位全量处置。小规模焚烧的主要污染是烟气和飞灰,其中焚烧烟气的炉内控制水平远低于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300吨/日)。为提高小型规模焚烧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开展一批技术成熟、运行稳定、成本经济的试点。

从运行管理可靠性来看,小规模的卫生填埋和热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更需要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要委托或依托专业企业和机构实施设施运行管理。为弥补设施偏远、分散,高水平专业人员难以常驻的缺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措施,依托实时数据和视像监控平台,由专业人员实时指导。

三、加快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

建制镇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既是污染物,也是资源。在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同济大学教授王志伟指出,应建立多场景、多途径的分质分级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污水处理工艺所产污泥可经无害化处理达标后,就近就地用于土地改良、荒地造林、苗木抚育、园林绿化等。对于缺水地区的建制镇,在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将尾水作为生态补水回补自然水体;存在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等需求的建制镇,可根据回用场景的水质需求,依据《水回用导则 再生水分级》等国家标准,建立分质分级的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对于有条件的建制镇,可探索应用污泥有机质与氮磷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与成套装备,拓宽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清华大学教授刘建国指出,建制镇在厨余垃圾、畜禽粪污、作物秸秆等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城市相比,建制镇土地空间相对丰富,产物利用出路相对通畅,有利于有机垃圾就近就地处理,达到相应标准后可就近就地还田,降低垃圾收运和处理成本,实现营养物质的生态循环。但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应用梗阻问题。生活垃圾资源化产物包括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但堆肥、沼液、沼渣等产物用于农业、林业生产时渠道不通、空间不畅,需着力解决好严重制约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梗阻”问题。二是提升项目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建制镇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小,单独处理经济性通常较差,可持续性不足,要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开展建制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畜禽粪污、作物秸秆和其他特性相近或互补的固体废物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升设施的规模效应和资源利用效率。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