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宁波发改委与世行专家探讨新型城市化的宁波路径

2014-09-25 09:17 来源:宁波日报

专家观点

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刘兴景博士:

聚焦“两个180万”

新型城市化核心在于写好“人”的文章。宁波目前约有530万城镇人口,其中185万为宁波城镇户籍人口,168万常住外来人口,173万为宁波农村户口,我们称为“三个180万”。再加上农村常住人口近230万,构成了宁波766万的人口格局。

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要破解居住在城市,而没有很好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城市文明的“半城市化”人口问题,重点就是“三个180万”的后面“两个180万”。我们建议,要立足宁波实际,积极争取国家、浙江省支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先行试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探索跨区域的“人地挂钩”土地要素保障机制。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5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4%。

世界银行中国局首席城市专家彭勃:

小尺度规划“人味”城市

作为世行贷款象山城镇化项目经理,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目前象山大目湾低碳示范城申请世行1.5亿美元低息贷款已经正式列入项目规划。不过,要强调的是,合作的真正价值在于世行强大的世界智库,他们将全程提供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上的咨询。大目湾项目最初吸引我们的是它的低碳建设和创新融资理念,我们希望宁波在这方面能走得更远。

有大蓝图而缺小布局,是中国许多现代城市规划的通病。比如我常坐在国内的城际高铁上飞驰,而出火车站却步履维艰。欧洲城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包括设置共享空间、小尺度街区。“小尺度规划”就是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规划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市场活力和群众智慧。

世界银行城市规划专家Serge Salat:

“老城区”做“新文章”

在这里,我要引入一个国际主流的城市规划理念“TOD”,即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以美国的“波特兰战略”为例,它依据当地人口需求和土地利用现状打造交通节点。在纽约一些交通枢纽,步行20分钟的范围内就可以创造出170万的就业岗位,伦敦、北京也有类似的情况,中国其他城市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城市空间不要盲目扩张,要在“老城区”做“新文章”,做细、做透。一个可持续的城市规划,需要较高的容积率,周围要有便捷的交通站点,有连接良好的街道网络,和适宜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把街区内主干道做窄,打造小规模街区是个不错的选择。伦敦此前缩减了主干道宽度,得到了可观的GDP回报。可以说,越是颗粒化的街区,越是有高附加值。

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Gailius Draugelis:

环境治理需要“一盘棋”思维

我们在研究当中发现,环境问题并不只是缺乏科学技术导致,其实质关键在于缺乏经济上、机制上的宏观政策保障。我们过分地关注了科技,而环境管理则分不同的区域展开,比如说以宁波、北京为单位,而非整个京津冀地区或者长三角地区进行环境管理。环境治理体系的断裂,使得地方政府束手束脚,最优方案几乎不可能实现。

以水治理为例,一些小镇不具备环保的技术水准,缺少科学的环保系统。那么大城市可以思考,比如和小镇签署环保技术和运营协助的协议,帮助其管理水务系统。因为宏大的治水工程对小镇来说极具挑战,如果引入大城市帮扶机制,就能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做到这些,需要为绿色执政提供制度保障,比如将环境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世界银行中国局高级经济学家赵敏:

“钱”跟着人走

在世界银行和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合作的城镇化报告里,我们把城镇化的融资问题放在了一个比较核心的位置,主要涉及两点:第一个,新型城镇化到底中国能不能负担得起。第二,融资怎么样能够更好地支持城镇化的发展。我们认为,中国在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负担新型城镇化的成本问题。

报告中,我们针对财政体制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其核心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定位,中心是以人为本。从财政体制来讲,我们需要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包括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如何更好地划分,以及财政收入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划分。财政收入的分配应该要考虑到人的迁移。

2/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