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从“绿起来”到“活起来” 武汉擘画生态园林新图景

2023-08-22 17: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 刘桔

大江大湖大武汉,一城秀水半城山。优渥的生态基底,刻画出武汉独特的“面容”,让这座城市拥有无与伦比的辨识度。

近几年,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武汉不断擦亮绿色底色,激发市民呵护环境的内生动力,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画卷。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俊勤说:“武汉园林人把生态宜居作为奋斗目标,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奋力谱写绿色发展的武汉新篇章,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1.png

航拍江城武汉。新华网发

千方百计“绿起来”

立秋刚过,漫步在武汉东湖绿道,两岸杉林依然葱翠,阳光已经变得醇厚,水光潋滟,花路芬芳,拿起相机随意捕捉,都是精美的油画。

绿水青山织锦绣,满目盛景尽斑斓。与过去相比,今天的的武汉,城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青绿风景已成生活日常。

将时间拨回到1997年。彼时,武汉提出“山水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并以“不服周”的精神,阔步走上创建之路。

从“见缝插绿”到“腾地建绿”,江城绿化历经摸索。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处长黄河说:“在部分硬指标上,武汉当时有较大差距,为提升城市绿量,我们千方百计,向空中要绿,向屋顶要绿。”

日夜陪伴武汉人的江滩公园,就是在那期间发生的悄然巨变。历经3年综合整治,武汉拆迁40余家单位、拆除16万平方米建筑,建成汉口江滩公园一期,并于2002年国庆节当天开园。

开园当天,10万市民竞相涌入。武汉人惊喜发现,曾经黄泥满地、码头遍布的武汉江滩,成为了绿意盎然、亲水休闲的景观长廊,不花钱,又好玩。

从那以后,武汉江滩的版图就像墨水打湿宣纸,迅速扩张。武昌、汉阳、硚口、青山、洪山等江滩公园相继出圈。

追绿,得以绿满江城。2005年,根据遥感卫星核定,武汉建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大指标全部达标。2006年,武汉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2.png

图为武汉涨渡湖风光。新华网发 陈新强摄

尝到了绿色的“甜头”,武汉并没有止步。2018年,武汉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并将这项工作连续6年写入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据了解,相较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考核评估指标更为严格。黄河说:“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例,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是不低于14.8平方米,几乎比过去国家园林城市的不低于7.5平方米指标,翻了一倍。”

在两江四岸建成830公顷滨江画廊,墨水湖、龙阳湖等71个湖泊公园各具特色;建成三环线生态带“一带45珠”公园群,推进外环线生态带郊野公园群建设;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和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山水十字轴……近些年,武汉不断筑牢城市绿色基底,逐渐将“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北峰南泽”的生态格局描摹成整体。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底,武汉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38.2%增加至43.09%,绿地率由32.9%增至40.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91平方米增加至14.99平方米,实现人均“一间房”。

3.png

图为武汉紫阳公园。新华网发 徐勤摄

精益求精“活起来”

将自然风景变成生活场景,武汉实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处处洋溢生机与活力。

位于武汉东西湖区的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始建于2001年,是武汉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也是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在附近工作的郑女士通常下班后会到公园来一段慢跑。她说,这里湖面辽阔,环境清幽,沉浸在这观景、观湖,可以舒缓一天的疲劳。

公园负责人尹锦程说,金银湖公园初建时,植被繁茂,水域封闭,园区功能单一。近些年,公园提档升级,在保留植被基底的大前提下,结合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打开湖岸线,并在沿线布局水榭、栈桥、浮桥、码头等多种亲水空间,给市民带来更好的游玩、健身、休闲体验。

近年来,武汉园林绿化工作由“大而全”,转向“专而精”发展。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总工程师郑忠明说:“与过去相比,现阶段我们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城市为民服务水平的提升。”

精致公园的评选便是生动范例。3月29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2022年“精致公园”评选结果,黄鹤楼公园等12座公园获评。

“评选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民。”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许伟说,多元化的评选标准不仅要求公园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园颜值,还要让公园成为市民真正喜欢去的绿色空间。今年4月,武汉推出首批23个城市公园共计48片绿地开放共享,满足市民在公园里亲近自然、开展运动、感受文化等多元化需求,不断丰富公园的内涵。

4.png

图为武汉小学生在沙湖公园赏荷、识荷。新华网发 邹幼勤摄

据了解,通过着力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武汉已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前全市各类公园已达860座,预计“十四五”期末将建成“千园之城”。

加速建设的林荫路,像给马路装了“空调”,成为居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目前,武汉市建成区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总长为3600余公里,其中林荫路总长约3168公里,林荫路覆盖率达88%。

持续实施蓝绿交融,武汉构建起全域绿道体系。截至目前,武汉累计建设绿道总里程已达2275公里,绿道连接起居民区、公园景区及重要文化场所,成为有活力、有温度的绿色生活新空间。

华中农业大学姚崇怀教授说,近年来,武汉生态环境正在实现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的转变,也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让江城人民的幸福指数原地升级。

5.png

图为市民在武汉东湖绿道骑行。新华网发 李晓红摄

共建共创“火起来”

在武汉,闲暇时光,可以到东湖磨山赴一场吸氧之旅,可以到沉湖湿地看群鸟翔集,可以到青山江滩赏绝美日落,可以到解放公园上一堂自然教育课……

亲山近水,为江城人民带来了自然的意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也让江城人民厚植了“爱绿、护绿、亲绿”的理念,共同参与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怀揣着一抹情愫,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喻梦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沙湖公园管理处,由一名“观光者”变成公园的“守护者”。

宣传沙湖文化、开展共建共管是喻梦的工作日常。虽然事务琐碎,但她说,自己对这份工作热爱到痴迷。“现在可以更好地尽己所能,守护眼前的这片景,守护这里的烟波浩渺、沙鸥翔集。”

“14年前这里的候鸟种类只有153种,现在,沉湖湿地已监测到鸟类277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64种。” 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工程师冯江扎根沉湖15载,被同事们称为沉湖湿地“活地图”。

沉湖湿地是武汉市可观测鸟类数量最多的地方,为保护湿地里栖息的珍稀鸟类,冯江跑遍了湖区,拍摄记录了几万张候鸟图,从“鸟盲”到了可以“看图识鸟”“听声辨鸟”的程度。

6.png

图为武汉居民在社区“绿色驿站”对植物进行修剪维护。新华网发

走进武汉青青美庐小区,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等徽派建筑景观让人心生舒畅,然而居民房前屋后一片片特色各异的微小花园,却精致得让人惊喜。

小区志愿者黄伟说,近年来,在社区、业委会和物业的共同推动下,小区居民踊跃认领“小花园”,闲置空地被打造成花坛绿地,小区的每一棵树木、每一片绿植都有居民认领,大家“共同缔造”,美庐处处是景。

在武汉,有越来越多社区生态花园成为居民生活中可亲近的自然。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的“绿色驿站”达到313个,开展各类生态实践、自然教育活动近3000多场,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近20万人次。

吴俊勤说:“建设美丽武汉,关键在人。正是有了这群为‘绿’而忙的人,武汉才拥有了绘就‘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山水园林新画卷的坚实底气。”

7.png

图为植物专家在东湖落雁景区为武汉小学生科普湿地植物。新华网发 李子云摄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