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住建部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把雨水留住用好

2014-11-03 17:19 来源:本站原创

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统计显示,过去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但与此同时,全国有1100座城市严重缺水。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多年城市建设中的原有理念。转而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把80%左右的雨水留住,以便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生态效益。【详细

住建部首次提出“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

住建部2日出台技术指南,首次提出“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指导各地建设“海绵”城市,旨在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等现象。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详细

海绵城市,把雨水留住用好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详细

关注城市建设 别让城市“败絮其中”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如何解决中国城市的这些“里子”问题,使其与金玉其外的“面子”相辅相成,成了困扰人们生活的当务之急。目前,百姓反映强烈的‘垃圾围城’‘逢雨必涝’‘马路拉链’等现象,从本质上看是城市发展理念问题,是对城市建设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和把握不够。专家建议:要建排水管道,但更重要的出路在于建设海绵城市,让水就近收集、就近渗透。解决“马路拉链”的唯一出路,就在不要在马路下面建设管线。【详细

住建部:大中城市将建地下综合管廊

针对近期各地频发的“逢雨必涝”、市内“看海”状况,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解释,要优先考虑的是把有限的雨水留下,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样既减轻了城市排水压力,又补充了地下水,一举多得。根据官方的部署,中国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洪工程体系。【详细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