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基于新常态的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发展

2014-12-17 09:4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岳建轩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珠三角当前已呈现出显著的新常态发展特征,经济增速逐步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人口增长逐步趋缓。在新发展阶段下,广东省正在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着力于探索珠三角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努力实现城镇化的全面深化改革,为珠三角迈向新常态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本期专栏特别邀请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以及两位国内资深规划专家唐子来、王富海,围绕“基于新常态的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发展”主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在城市空间上的表现——论新常态下珠三角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途径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

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是不同历史阶段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体现。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提出稳定增长、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和保障改善民生五方面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在当前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新常态”思维谋划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升城镇发展的质量

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后,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化质量,这可以从国家、城市、民众需求三个层面加以理解。

在国家层面,前几年国家一直强调科学发展的城乡统筹等五方面统筹,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城镇化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是城镇化的大方向。需要关注的是这种扩大内需,绝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耗费有限资源的扩张,而是以提升质量为前提的促进发展,也就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创新驱动。

第二个层面是城市及城市政府的内在需求。转型时期的城市政府有两大类需求。第一类是职能转变的需求。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代,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政府的职责和定位需重新思考: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市民能过上健康的现代生活作为目标;第三方面是公共服务的供给。第二类是基于环境及资源承载压力引发的需求。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需要采取有别于扩张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三个层面是公众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需求是在民众温饱之余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包括公共交通、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的提供等等,对城市环境质量提升的期望值与日俱增,无论是良好的大环境还是小环境,民众均要求得到更好的结果。第二个需求在于参与决策以及对知情权的渴望。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市民想知道城市决策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参与决策的意识也在日益提高。市民要求城市的任何决策都应有效改善自己居住环境,而非一大堆空洞的名词。

二、经济发展处于常态的欧美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对珠三角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启示

珠三角城市群适应新常态发展,需要了解全球范围内发达城市尤其是进入了经济稳定常态的欧美国家城市目前的发展方向。

墨尔本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十大城市之一,近年政府关注的是推动知识城市和城市创意建设。温哥华市政府关注的是推动绿色产业、艺术与文化产业、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洛杉矶的最大特色在于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关注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复苏;转变汽车城市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轻轨和地铁;坚持环保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推进垃圾回收;全面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应对经济危机等。阿姆斯特丹被评为世界最绿色的城市,政府关注的是重点产业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城市更新,其都市型农业发展极具特色,以郁金香为主的花卉业发展实现了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完美结合,为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发展转型提供成功经验。西雅图是公认美国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政府关注推动城市微型经济发展以共享经济繁荣,并关注青少年教育与就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等。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关注的主要议题是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和高密度的“步行城市”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欧盟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欧洲委员会2011年出版的“明日之城:挑战、愿景、开拓前进”报告中,针对欧洲各城市目前存在的挑战,提出了以下实现手段:正式的管理结构与更灵活的非正式管理结构相结合,克服存在的城市问题;开展城市间合作,实现一致的空间发展;土地消耗最小化;推动互联交换的方式,等等。

1/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潘芳: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