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马向明:大数据环境下的区域精准规划与优化

2015-05-29 17:3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5月23-24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其中,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第16分会场“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在研讨会上作了《大数据分析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的报告。会后,马向明总规划师接受了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的专访。他指出区域规划受三个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传统方法面临很多困难,海量化、多源化和高精度数据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可以更精准的把脉区域,相比传统基于行政区划单元的统计数据还可以更便捷的与类似区域做比较;通过数据印记有利于认识事物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获取分析人的时空行为特征,对规划思路的启迪和方案的佐证都很有帮助。最后谈到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具体实践,利用手机数据有效识别空心村的分布,优化规划设施布局。

大数据为传统区域规划技术方法、内容提供补充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大数据分析对区域规划能起到什么作用?

马向明:区域规划有三个不确定性因素。首先,区域规划的范围是随着不同主题而变化的,有的是经济区,有的是流域,有的是城镇群;第二,编制主体不同,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省政府都可能是主体;第三,规划目标的变化,如环境目标、经济增长目标、交通目标等。这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得区域规划在规划方法,资料获取,对比分析上都存在很多挑战。比如1994年和2004年做的珠三角规划,都是不包括肇庆北部的。本轮规划范围变了,要包括肇庆的北部,那数据的对比分析就变得很困难。大数据技术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可以多维度、多方法去看清楚这个区域。去年世行有一个报告提到珠三角是世界最大的大都市连绵区,传统的我们都认为长三角比珠三角大,但是世行是以空间的连绵度等来衡量,空间的连绵度等指标一衡量,就可以更清楚地界别范围,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行政范围里去分析数据。上海到南京算不算连绵区?传统说法很难说得清楚,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就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个区域。

在深化对区域的认识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做比较。比如我们将外围的统计数据剔除,界定出珠三角连绵区有1万多平方公里,而传统行政单元区划使得数据比较很难。大数据多维界定精准,那我们就可以跟长三角的连绵区,跟纽约大都市的连绵区去比较。另外,可以利用数据时代的记忆性追寻“数据脚印”,十年前发生的事通过网络就可以搜索出来,利于比较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大数据对区域规划意义重大,我们传统方法上面临的问题大数据可以作为补充。

大数据为规划启迪和案例佐证提供帮助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是空前丰富的,这是不是可以减轻在区域规划方面的不确定性?

马向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维度,数据源的丰富性,让我们对一个区域的认识更清晰,因为大数据将目标勾画得比较清晰,所以在寻找案例佐证的时候又可以找到更清晰的类比,真正找到看到相类似的案例。明晰了面临的问题,在思考对策的时候,会有更清晰的路径和方向,所以对方案启迪和佐证都大有帮助。比如深圳有49%的生态控制用地,香港有42%的郊野公园,但两者对城市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们通过google earth上两地的相片上传在地域的分布一比较就知道,香港42%的郊野公园是市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公众与自然环境接触的场所,但深圳49%的生态用地跟城市居民的生活关联度就不大,只有生态上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生态区里修绿道就是从这种差距中受到启迪。在这次全域规划中我们通过STRAVA的跑步和单车热力图在广州和珠三角城市的分布,分析得出人们最喜欢使用江边、水边的绿道。珠三角已修了很多的绿道,在广州是滨江大道的、大学城环岛的、生物岛的绿道使用率更高,这让我们看到了公众是怎么使用的,这样我们形成了一个“堤岸公园”的构想:把珠三角大大小小的6000公里堤岸公园化,使之成为市民接触自然,锻炼身体的场所。所以说大数据的分析对我们的规划很有作用。

分析人的时空行为特征 优化规划设施布局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不断深化会催生出大量的“空心村”,通过数据的分析是否可以定位和预测“空心村”的区域分布?

马向明:手机的使用已很普遍,对手机信令数据的开发将使我们可以得到人怎么使用空间场所更精确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区域里面,哪些场所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哪些场所是不再使用的,对我们去发现这些被遗忘和衰落的空间提供很大的帮助。比如靠人力调研很难弄清楚珠三角5700万人是如何使用场所的,而大数据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轮廓性的画面。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空心村问题是未来城乡规划的重要话题,在城市反哺农村这一新环境下,加强农村各类设施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行政体制对资源的分配是按行政单元来进行的,一个单元就分一份资源,但空心的村再去强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就没什么必要。通过传统的土地利用信息难以有效地识别空心村的分布。通过实地调查可以识别空心村,但是较为费时、费力。通过手机数据的辅助,可以发现有些村活动少了。所以通过资料和数据分析更好地定点,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设施建设真正供给那些有需求的地方,减少发生新的浪费或者破坏生态的事情。

(以上采访稿已经专家确认,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