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湛江城市转型:让生活更美好

2016-12-19 13:53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卢志民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已经首次超过农村。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各种城市病也应运而生: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城市“摊大饼”、文化缺失……这些问题不断警示,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切实做好城市工作。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指出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为未来城市的发展主题,同时要积极探索和解决“城市病”问题。

事实上,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早已作出了有益探索。2014年底,湛江在全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座谈会上,正式提出建设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和循环城市,围绕“车行畅顺、慢行宜人、水行生态、风行流通、物行循环”五大目标,推动城市转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三个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在钢铁、石化、造纸等大项目陆续达产达效的同时,湛江市民依然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湛蓝的天空。在这里,越来越多人选择低碳出行,“水浸街”现象逐步缓解,汽车拥堵现象好转,整个城市井然有序,“城市病”治理初见成效,老百姓幸福感大幅提升。

脚印城市

城市建设以人为本

低碳出行备受青睐

大力建设脚印城市,是湛江推动城市转型的有力举措。何为“脚印城市”?一方面在交通上要适合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倡导低碳出行;另一方面,在城市格局上要建设活力街区和小尺寸街区,方便市民生活。

市民张先生家住霞山区解放西路,之前一直开车上下班。自从市区投放公共自行车之后,他经常骑车出行,“服务网点很多,上班、办事都很方便!”

2015年初,湛江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首批投放了5000辆,设立272个租赁点。在投放的前4个月里,平均每天租用公共自行车人数达到了1.75万人次。目前第二批已经投入使用,总数达到10000辆。

一座城市不应该建成“车本”城市,而应当是“人本”城市。湛江在城市道路规划上走出建大马路、宽马路的误区,科学合理分配路权,建设公交都市。

湛江探索TOD开发模式,按照公交、行人优先的原则重新分配路权,划出公交专用道、缩窄机动车车道,对市区32条道路进行了改造。

除了投放公共自行车之外,湛江在全省率先运行电动车车辆管理,对正在使用的超标电动车进行登记上牌,让电动车这种低碳出行方式,变得更加规范。

此外,通过建设生活化街道、紧凑型街区,湛江强化社区开放通达,整治城市临街退缩公共空间,打造适合休闲步行的商业区。

赤坎“三民路”片区和霞山东堤路、汉口路、青岛路片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拥有大批保存完好的近代欧式与岭南骑楼建筑群,对这些体现城市发展脚印、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城区,湛江不是采取简单的大拆大改,而是通过系统的修缮规划,完善街道功能,留足街道空间,提升街区经营业态,丰富商业文化与旅游休闲功能,让市民不用开车,就在步行可及的范围满足基本的生活娱乐需求,让创客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落,找到创意创新创业的灵感。

海绵城市

自然渗透积存净化

构建可持续水环境

湛江是一个饱受受台风侵袭的城市,每年很多街区都因此遭受严重水浸。如何缓解城市内涝?“海绵城市”提供了解决思路。顾名思义,它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用了六个字概括海绵城市的精髓:渗、滞、蓄、净、用、排。他告诉记者,建设海绵城市要做到“三个自然”,即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这意味着城市建设要回归自然规律,不再全部使用钢筋水泥。

为此,湛江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明确人行铺装、雨水沟渠设计、停车场生态、屋顶绿化等22个技术标准,集中整治市区河涌和水浸街黑点。在市政建设中减少水泥地,减少不透水的硬化铺装,减少占用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湿地,重视自然修复和净化河床河体植被、湿地、岸线;联片整治城区河渠及上游农村污水,综合整治海湾沿线污染源,构建完整的生物链、食物链和清水结构。

目前,湛江已经对华田路、体育北路、南方路等道路进行了改造,用环保渗透砖取代花岗岩材料,同时发挥南国热带花园等湿地的调解作用。

通过实施公园绿化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小区试点、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构建试点等六大行动,计划逐步基本解决市区水浸街问题,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城市水环境。

未来几年,湛江还将投资约46亿元,实施147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其中按片区整体打包实施PPP项目约28.52亿元,占总投资的62%。重点推进实施22.82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形成生态河流修复、老旧城区改造和滨海带状空间三大特色区,并多点式引领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循环城市

82个循环经济项目

打造绿色发展典范

今年初,湛江获批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地区,成为广东省继广州市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湛江预计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5300元,年均分别增长9.6%和8.9%;与此同时,城市空气质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实现“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发展战略。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湛江提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是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推动实践湛江的新型工业化,实现湛江在欠发达基础上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为深入推进循环城市建设,湛江制定了《广东省湛江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截至2019年湛江将投入435亿元建设82个循环经济项目,形成轻工、食品、医药保健、装备制造、能源开发五大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以产、城、港一体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轮驱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资源高效高质循环、生态绿色环保的绿色化循环化地区发展模式;完善以“五化”农业为基础的工农业复合循环农业;构建完善园区城镇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全面建成生产生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起体制健全、政策完善、激励充分的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将湛江建成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循环绿色发展的典范。

湛江还利用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两个国家级临港重化产业项目同步建设的机遇,推进高炉矿渣高值化资源化,以及钢厂含铁尘泥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钢铁石化循环经济。同时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及孵化器平台,强化循环经济服务支撑。

不仅如此,湛江把循环发展的理念延伸到了经济发展全过程,深入社会建设各领域。例如在城市管理方面,正大力推进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设循环型示范社区和美丽社区。

样板

金沙湾片区典型引路 打造“三个城市”样板区

建设“三个城市”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金沙湾片区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便利交通,成为湛江建设“三个城市”的样板区。

目前,金沙湾片区“三个城市”样板区建设进展顺利,垃圾分类稳步实施,交通秩序有效管控,塑料袋使用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取消酒店一次性用品、风雨走廊建设、厨余垃圾回收等工作也在加快推进。

金沙湾片区垃圾分类回收,全面落实“分类、分袋、分放、分运、分责”原则,赤坎区和相关部门采购并安放了1100个分类垃圾桶,免费向片区居民发放了100多万个垃圾袋。市供销社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设置了金沙湾再生资源回收站和有害垃圾存放铁皮屋,购置了垃圾清运三轮电动车12台,实现“六统一”,确保垃圾分类、回收、集散、运输等全过程规范运行。

从今年6月1日金沙湾片区试点垃圾分类以来,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回收可回收垃圾7.5吨、有害垃圾400多斤,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量明显减少,片区居住环境更清洁。

湛江阳光日照时间较长,雨水天气多。金沙湾片区各楼盘自成小区,市民白天或雨天出行难免饱受烈日暴晒或雨淋之苦。为方便老百姓绿色出行,金沙湾片区正建设风雨连廊。根据不同的路况分别设计为多种不同结构和造型,其中百金路的风雨连廊设计是利用道路现状建筑底部出檐(即建筑突出部位),增加支撑结构,依托建筑增设斜坡屋顶。海湾路的风雨连廊设计是以现有围墙为基础,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加建有顶连廊。军民路的风雨连廊设计是在周边不具备骑楼、建筑出檐等现有条件的人行道上,利用人行道较为宽阔的独立空间,独立建设连贯的连廊系统。

湛江“三个城市”建设理念,受到了广大市民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好评。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充分肯定了湛江“三个城市”的建设思路,认为“三个城市”的理念以建设“人本之城”为出发点、落脚点,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高度一致。广大湛江市民也尝到了建设“三个城市”的甜头,顺畅的交通、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