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推进落实城镇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2014-06-17 09:1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处理好六大关系

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有力抓手,在推进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之前大半个世纪出现的不和谐问题,从而相对准确地把握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

蒲宇飞提出了处理好城镇化的六大重要关系。即城和城的关系、城和产的关系、城和人的关系、城和生态的关系、城和乡的关系、城和文化的关系。

第一,城和城的关系。首先,从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来讲,确立城市群作为一个基本的形态。其次,城市群内部是一个共建共享的格局,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以及同城化的共享。

蒲宇飞透露,在当时起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过程中,围绕着城市群的基本形态,存在两种导向上的争论,一种是大城市战略,一种是小城镇战略。大城市战略认为,从世界的历史经验来看,真正能够集聚产业形态主要是大城市。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病,包括交通、环境、高房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国土空间相对有限和乡土意识浓厚的现实,提出的小城镇战略则被认为,是真正适合中国本土的一种城镇化战略。但问题在于很多小城镇无法真正地集聚产业和人口,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经济的小中型产业,很多小城镇建立起之后,成为一个空城,没有产业经济人口。

蒲宇飞说,经过反反复复的争论之后,现在觉得城市群可以成为基本的题材。在城市群内部是可以把大中小城市更好地集聚结合在一起,比如中型城市可以更多地承载经济功能,周边的中小城市卫星城,有效地承载产业的功能,一些小城镇就可以疏解一些人口。有合理的分工,形成互补之后,这样的城市群,基本上既可以减少大城市的城市病,同时又可以避免小城镇本身的空城问题。

第二,城和产的关系。新型城镇化规划之中有一个明确思路——产城一体。一方面,产业园区要植入城市生活的功能,在园区之中要融入城市的基本商业、基本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另外一方面,城市建设本身也要融入产业功能,不单单是城市建设,同时要有产业支撑。

而要打破地方城和产割裂的现状,在蒲宇飞看来,要解决基本机制的问题。产城的融合,一定是基于市场化的机制。机制的设计和导向有三个核心点:政府要回归专业化,企业层面要重塑企业家精神,社会层面要推动社会参与。把三个主体的定位明确,产城的融合才能在市场化的情况下实现。

第三,城市和生态的关系。需要看城市本身的形态、产业的形态,可以有绿加绿的模式、绿加灰的模式、绿加黑的模式、灰加黑的组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实现城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需要这样一种组合来寻找出路。

如果城市的框架已经很大了,没有办法有效地解决,可以在产业上做文章了;如果说产业相对来说调整的余地不大,就在城市的功能疏解上做文章,或者两头都做文章:一方面,解决城市人口的疏解问题,功能疏解问题、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解决产业调整的文章。

那么,如何实现城市与生态协调发展?蒲宇飞提出了政府的行政机制、企业的市场机制、社会的参与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协同。

从政府的行政机制而言,核心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给目标。比如出一个碳排放的目标,释放出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信号,下一步的要往哪走,产业如何布局;二是,给规则。要给出一些非常明确的相关领域的具体标准,比如环境、产业的准入标准;三是,给支持,不能通过补贴,干扰市场秩序。

从企业的市场机制而言,要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给企业、市场留出足够的空间,很多企业就会成为技术的创新者,产业的创造者,整个生态文明的贡献者,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就非常之大。

从社会的参与机制来说,社会参与者一旦参与了整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自觉者;在形成社会的压力之后,社会感觉到环境对自身的影响,社会就会行动起来,对政府形成压力,对企业形成压力。

第四,城和人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核心,是从土地城镇化转变为人口城镇化。蒲宇飞分析说,原来的城镇化更多是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非常有限。过去主要在造城,通过土地财政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下一步核心就是要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就要把人的进程与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且要把社会服务的配套建设与人口协调起来,把分配政策和城市化的进程协调起来,只有实现这几个协调,人才能真正在城市立足。

第五,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包括就业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土地的一体化,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城乡的一体化究竟是一个单向的由乡到城,或由城到乡的一体化,还是双向的一体化?蒲宇飞认为,如果是简单的单向的一体化,很多政策设计很难真正地建立一个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而要从双向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需要相应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

第六,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文化的保护问题,也要考虑文化创造问题,既要考虑软的文化(精神)问题,也要考虑硬的文化(资产文化的设施)问题。


2/2<12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