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
一、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根据淮北市基本农田保护、采煤沉陷区治理、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的需要,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有计划地推进相关工作,促进规划目标实现。
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强化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持续产出能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加大对基本农田集中区内的基本农田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基本农田建设的积极性。
2.土地综合整治
规划期内,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原则,确保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安排国家级、省级和淮北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方面的项目。积极稳妥地开展农用地整理,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整理零星宅基地,推进零星分散的自然村向中心村和乡镇区集中,整理开发各类废弃闲散地及零星未利用地,完善田间道路、林网和沟渠。
结合淮北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条件和要求,根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选择资源条件好、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作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规划期间拟安排34个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其中包括25个土地整理项目,8个土地复垦项目,1个土地开发项目,项目总规模5048公顷。
3.采煤沉陷地综合整治
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改善生态,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规划期内,对刘桥煤矿沉陷区、百善煤矿沉陷区、海孜煤矿沉陷区、临涣煤矿沉陷区、童亭煤矿沉陷区、任楼煤矿沉陷区、刘东矿沉陷区、杨庄矿沉陷区进行综合整治,整治规模为1502公顷。
煤炭资源开采区域范围大、分布广,采煤沉陷区内农村居民点的房屋等建筑物受到破坏的需要异地迁移安置。通过对迁移村庄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4.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环境综合治理,搞好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规划期内,实施公益林建设工程、绿色长廊工程等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促进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和生态防护林项目、林产品开发项目、林业灾害防治项目等生态林业项目。
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据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加速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围绕淮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对交通、水利、能源、矿产、环保、旅游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给予保障。规划期间,拟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详见附表7。
1.交通运输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基本形成对外运输通道、市域运输网络和口岸站场相互衔接,公路、铁路、航空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完成青阜铁路复线电化项目、符夹铁路复线电化项目、淮北-岳集快速通道(S202改建工程)、X009濉刘公路改建项目、S203淮六路改建项目、淮北-观音机场快速通道项目、南临路、X012濉永公路改建项目、泗许公路淮北段、合相路等公路工程,以及南坪港区、韩村港区等水运建设项目。
2.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加强以河道整治、城市防洪除涝和洼地治理为主体的防洪减灾工程建设,重点完成浍河、王引河、澥河、龙岱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及肖濉新河、闸河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大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南湖、相湖、乾隆湖、中湖、东湖、北湖、西湖和临涣、海孜、童亭等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3.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服务城市发展目标,保障城市电力供应。规划期内重点完成淮北虎山电厂项目、淮北平山电厂、淮北二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临涣煤泥矸石电厂等建设项目,以及凤凰山等220千伏变电站和淮海等110千伏变电站项目。
4.矿产资源建设项目
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基础设施用地,提高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为淮北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规划期内完成刘桥深部改建、孙疃矿井、任楼煤矿改扩建、邹庄矿井等项目。
5.环境保护项目
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城市环境的整治,支持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的实施,加大采矿用地监督和管理力度,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规划期内完成天赐秸杆发电、濉溪县城镇污水处理厂、濉溪县垃圾处理厂等环保项目建设。
6.旅游设施建设项目
重点为旅游开发项目,致力于完善城市旅游设施建设。规划期内完成濉溪县红色旅游开发、烈山南湖湿地公园开发、杜集区东湖公园开发、龙脊山风景区开发等项目。
6/7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