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破解“城市病”:纽约、首尔与成都的实践

2014-10-14 09:27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恶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下面就美国纽约、韩国首尔和世宗、中国成都治理“城市病”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纽约:从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提起纽约,人们脑海中会浮现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等场景。的确,这个号称“不夜城”的美国第一大城市拥有近千万人口,是美国重要的金融、文化和娱乐中心,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然而,人们大概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似拥挤繁忙的城市会是美国最节能环保的城市之一。事实上,纽约人均碳排放量在全美大城市中排名最低,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全球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即使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岛上,80%的土地面积都是绿化地带。究竟纽约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城镇发展成为今天的模范大都市?这当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高速城市化带来诸多问题

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完成了城市化进程。1929年,纽约市已经一片繁荣,仅摩天大楼就有188幢。然而城市化过快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

从1820年到1920年间,大约有1130万外来移民陆续涌入纽约。大量的外来人口给纽约注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也给城市的运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921年,纽约市的人口已达到618万人,但纽约的房屋保有量却远远无法满足住户需求。当时一家住宅机构对曼哈顿的住宅区进行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公寓都有至少三人同时居住,乘下三分之一的公寓平均每套也有两人居住。

19世纪末,纽约作为当时美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有大量工厂企业聚集在市区。严重的工业污染不仅损害了城市环境,更使很多居民患上肺气肿甚至肺癌等疾病。资料显示,1910年,纽约市仅有5%的人活到60岁,五分之一的幼儿活不到5岁。

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在当时的纽约也非常明显。20世纪20年代,电车、汽车开始在纽约普及,原来的道路无法承载迅速增加的通行需求,纽约的交通也变得拥堵不堪。此外,贫富差距增大,医疗资源短缺、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也不断困扰着纽约。

从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面对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纽约城市规划部门不得不开始调整城市发展战略。他们确定的城市规划调整方向,就是使纽约逐渐从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纽约的“城郊化”发展大致可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就是把居民住宅迁移到城市郊区。1940年前,纽约居民的工作生活主要集中在市中心。随着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居住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愿意在纽约郊区环境较舒适的地区购房或建房。50年代纽约的城郊化迈入高潮阶段,大量居民由市中心搬往郊区。而公路的发展、小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中心的完善,也使得人们有条件住到郊外。

第二阶段是城市商业功能和产业功能郊区化,就是在纽约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并把工厂企业搬到郊区。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市中心商业区。而城郊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也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大规模的工业园和商业服务网点落户郊区,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中心区域在纽约郊区城镇逐步形成。这一变化给纽约郊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原来往返于市区与郊区之间的工作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纽约郊区城镇逐渐成为许多中产阶级人士主要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第三阶段是建立卫星城镇。卫星城镇是指在城市周边形成的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镇。纽约的卫星城镇包括长岛以及与纽约相邻的新泽西州的一些小城镇。这些卫星城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噪音、交通、住房、空气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也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1/6123456>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董亚伟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