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解读思考

2023-04-07 10:37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作者:石晓冬 马红杰

易经有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今中外,“城”为空间,“市”为活力,城与市的交织繁荣,见证了一座座伟大城市的诞生。高质量推进首都商业消费空间建设,对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北京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与北京市商务局共同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这是全国首个聚焦商业消费空间的特色规划,并于2022年11月正式发布。此次专项规划是在深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阶段,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旨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思路突破:

以“首都战略、人民中心、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

北京的商业消费空间布局规划应始终以落实首都功能战略定位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本次工作以“首都战略、人民中心、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提出规划编制的三大引领性思路。

思路1:坚持以首都战略定位引领商业消费空间发展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强化国际交往,提升国际形象、城市魅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拉开首都城市发展框架,推动京津冀协同共进,助力“五子”联动发展的重要路径。根据有关调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四个城市群在全国消费市场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商业消费空间作为消费活动高度聚焦的地区,是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京津冀发展、凝聚城市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基于新时代与新战略的发展要求,应对全球视野下的区域联动诉求,规划强调突破单一的消费导向,全面推动商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互促,提升商业消费能级,打造城市形象名片、重点功能承载与公共活动中心,助力首都“四个中心”功能提升,使商业消费空间成为高效激发城市内生动力与精神活力的新引擎。

思路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网店和实体店相结合”的全新时代,在线上购物对线下实体商业的强烈冲击下,商业消费空间的体验式、场景式消费更成为必备要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下,消费者从生理需求等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转向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精神需求,“15分钟生活圈”更是成为满足居民“安全、体验”双重需求的重要空间圈层。

1.png

消费者马斯洛需求模型示意图

基于新需求与新模式的发展趋势,回应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划坚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的消费新模式与新场景,培育高品质消费空间,服务多元化消费需求,使商业消费空间成为创新北京消费体验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新IP。

思路3:坚持全生命周期高质量运营思维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对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诉求,商业消费空间的跨界融合场景越来越鲜明且具有吸引力。近年来,商业消费空间更多地与滨水空间、文化设施、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城市公共场所相复合,与城市大事件及热点活动相结合,与重点功能区发展相叠合,形成了多种类消费化主题场景。此外,在新发展路径下,市场运营、服务、管理水平也对商业消费空间的品质和体验有着重要影响,优质的运营管理是实现多主体共赢的重要保障。

2.png

商业消费空间新场景示意图

基于新场景与新路径的发展需求,为协同商业消费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规划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引领、市场主导、政策保障与行动支撑,充分挖掘商业规律,积极调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实现规划共语、共编、共治与共享,使商业消费空间成为北京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标杆。

方法探索:

以“共编、共享、共语、共商”为支撑点

商业消费空间兼具“人”的社会属性、“商”的经济属性、“圈”的空间属性三重属性,商业消费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也与医疗、养老等传统专项规划有所不同,本次工作充分契合属性特征,以“共编、共享、共语、共商”为支撑点,进行多元跨界的创新探索。

探索1:跨界共编

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搭建技术统筹平台,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吸纳规划与商业地产团队的专业力量,由1个市级工作专班的组织协调,16个区和经开区管委会共同推动,10余个相关部门提供支撑,高效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探索2:数据共享

传统规划数据、市场经济数据与手机信令等大数据分析相互补,全市层面宏观问题分析与现状商业消费集聚区微观画像评估相结合,通过近10种数据分析方法,识别30余项近2000条商业消费数据,全方位、立体化认知城市商业消费空间。

探索3:市场共语

深入调研CBD(中央商务区)、三里屯、五棵松、运河核心区、丽泽等近10个重点商圈,深度座谈30余家市场运营主体,定向发放上百份企业调查问卷,广泛收集近千份消费者需求问卷,从供给端与需求端两个维度深度挖掘市场发展规律。

探索4:城市共商

深入研究上海、伦敦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业空间体系,科学对标上海、成都以及纽约、伦敦等国内外商业消费活力城市的具体案例,详细分析10余个典型代表商业消费集聚区,归纳总结可借鉴的空间规划要素和市场运营方式。

内容创新:

以“目标引领、体系构建、布局优化、分类施策”为发力点

基于对时代要求、人民需求、城市发展等趋势的总体研判,统筹商业消费空间现状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瓶颈,规划以“目标引领、体系构建、布局优化、分类施策”为发力点,重点明确总体发展目标,构建完善的空间体系,科学指导空间布局,精准提出引导策略。

目标引领:中国潮、国际范、烟火气

中国潮:擘画千年古都菁华,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明“城”与“市”和谐交融的空间传统,深植北京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文脉根基,大力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赋能商业消费,不断培育商业与历史文化、休闲体验、山水人居、智慧创新等深度融合的新消费场景,以商业消费空间擘画千年古都菁华,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国际范:汇聚全球商贸精粹,谱写命运共同华章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抓北京高标准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契机,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国际消费体验服务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从“买全球”向“买全球、卖全球”转变,不断推动中国品牌、“中国设计”走向国际,以商业消费空间汇聚全球商贸精粹,谱写命运共同华章。

烟火气:演绎百味京韵故事,写意和谐人居画卷

大力推进新时代发展、新技术迭代对商业消费模式的提级,持续提升基层商业保障能力,积极提供服务全龄、全时、全类型需求的有温度、有品质、有特色的业态与空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商业消费空间演绎百味京韵故事,写意和谐人居画卷。

3.jpg

体系构建:四级两类多维的空间体系

要点1:建立四级空间结构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衔接人的行为需求特征,服务多样化消费场景。统筹考虑居民日常、周末以及偶发性消费行为的频次差异,以不同等级的商业消费空间承载居民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配置不同类型的功能业态,整体构建国际级-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同时,在商业消费集聚区现状能级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强化规划体系引领,统筹考虑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差异化出行方式,以合理的出行时间和出行范围为依托,优化不同等级的商业消费集聚区和社区商业消费网点的空间布局,在市域范围内整体形成“4+29+84+N”的空间布局。

4.jpg

商业消费空间四级空间结构示意图

要点2:分类差异引领发展

综合考虑商业消费空间所处发展阶段和未来规划引领要求,将全市商业消费集聚区整体划分为更新提升型和新增培育型两类,以便精细化引导培育。同时,统筹更新提升型和新增培育型商业消费集聚区的自身特征需求,结合不同的发展时序,优化政府与市场的事权范畴,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差异化制定发展策略。

5.jpg

更新提升型和新增培育型商业消费空间引导模式示意图

要点3:构建多维主题场景

统筹提升商业消费集聚区综合消费能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挖掘资源禀赋,从历史风貌、环境景观、文化体育、自然生态、景观旅游等多个方面,塑造可感知、可体验的多维消费场景,构建特色鲜明的多元主题商业消费集聚区,打造“商业消费x历史文化”“商业消费x国际交往”“商业消费x科技创新”“商业消费x文旅体验”“商业消费x交通枢纽”“商业消费x休闲活力”“商业消费x生态观光”“商业消费x特色产业”等8个维度的魅力消费名片。

6.png

布局优化

要点1:打造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

以面向全球、辐射全国、引领京津冀为目标,服务国际超广域和国内广域消费人群,紧抓消费国际化、在地性特征,将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成为承载首都多样国际交往功能的聚集地和引领城市高位发展的新引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金名片。

规划国际消费体验区四片,包括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

7.png

国际消费体验区布局规划图

要点2:构建29个城市消费中心

重点面向全市及京津冀城市群消费人群,紧抓特色化、体验性的发展趋势,创新塑造新消费、新业态下的核心场景,承载全市综合性、高能级商业活动,深度融合多样化城市功能,以30至45分钟公交可达服务市域及京津冀地区,将城市消费中心建设成为具有突出商业实力、特色消费活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城市消费新地标。

规划城市消费中心29个,其中更新提升型17个,新增培育型12个,引导14个城市消费中心多维特色发展。重点打造多元复合的公共活力中心,紧抓文化体育、生态景观等资源特色,塑造新消费、新业态的多元消费场景。

要点3:培育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

重点面向地区消费人群,强化商业类型的多元化与商业消费空间的社交性,依托15至30分钟慢行范围均衡打造公共活力中心,将地区活力消费圈建设成为服务承载多样生活场景的地区宜居综合体。

规划地区活力消费圈84个,其中更新提升型37个,新增培育型47个,引导17个地区消费活力圈多维特色发展。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需求,精准画像客流人群。围绕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创意、自然景观资源,引领商业消费集聚区特色发展,重点结合新市镇等重要节点,带动地区活力提升。

要点4:建设N个社区便民生活圈

重点面向社区居民,引导商业消费空间发展重心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商业的品质化与便利性,塑造邻里间特色交往空间,以5至15分钟步行服务范围实现全市城镇社区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将社区便民生活圈建设成为保障“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与品质生活的社区交往会客厅。

规划社区便民生活圈N个。重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保障型和品质提升型需求,重点塑造社群邻里交往空间,引导商业消费发展重心向社区转移,打通商业消费空间布局的“最后300米”。

分类施策

要点1:城市赋能

强调深挖功能板块定位与特征,促进城市功能与商业消费空间联动发展。其中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以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功能为抓手,全面加强商业消费与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等功能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两区政策优势,促进商业消费空间整体联动发展;城市消费中心重点加强商业消费空间与城市重点功能区、重点公共空间的联系,推动功能复合发展;地区活力消费圈重点强化圈层衔接,结合区位特征及居民需求,与城市消费中心和社区便民生活圈错位发展;社区便民生活圈重点强化政府保障与高效反馈,打造智慧服务管理平台,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保障便民商业消费与公共服务空间得以完善。

要点2:空间提质

强调空间要素的精细设计与高效管理,促进商业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互动。其中国际消费体验区重点打造国际名片型公共地标,构建形成高识别性、特色鲜明的国际形象窗口;城市消费中心重点强化跨界联动,创新多元体验场景,营造舒适连续的步行空间与慢行系统,加强轨道交通步行可达性;地区活力消费圈重点加强功能融合与民生保障,与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共融共生,满足地区居民多元诉求,社区便民生活圈重点推动空间集约复合布局,以社区生活综合体等形式,集中布局社区商业和文化、体育等设施。

要点3:业态活化

强调业态结构的精准定位与完善优化,激发商业消费空间业态活力。其中国际消费体验区重点培育优质品牌首店首发,打造本土品牌全球首发地,推动形成“首都特色型”首店经济;城市消费中心重点强化消费特色与时尚引领,加强新消费、新业态供给,打造特色化、主题化与差异化的消费模式,重点关注业态品牌的创新与首发,积极引入区域首店、北京首店;地区活力消费圈重点推动消费场景塑造,创新多元业态,精细化打造全龄友好型消费场景;社区便民生活圈重点完善基本保障和品质提升业态,注重分区提升与精准补建。

要点4:运营升级

强调自主运营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商业消费空间自主运营能力。其中国际消费体验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与运营水平,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配套完善的政策服务;城市消费中心重点提升统筹治理与运营能力,完善组合政策、配套环境与智慧建设;地区活力消费圈重点推动运营组织优化,引入专业的中小型运营服务商,组织公共活动,构建社群网络,支撑社群共识的凝聚。社区便民生活圈重点加强多方参与,促进属地政府、第三方运营团队与社区居民共建共治。

实施保障:

以“3张清单+1套动态引导流程”为落脚点

为压实主体责任,打破管理壁垒,增强统筹治理能力,建立全市商业消费空间发展提升的政企协同机制,充分打通城市供给侧与消费需求端信息流,全面加强管理者、服务方、供给侧和需求端的四方联系,本次工作以“3张清单+1套动态引导流程”为落脚点,整体构建项目清单化、任务高效化、政策精准化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措施1:提出项目清单

为有序推动规划实施,规划充分压实主体责任,明晰市区两级事权,形成“一区一单、一圈一策、一街一库、一店一案”,促进四级商业消费空间建设提升。其中,市级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引导及监督评估的作用,统筹提出“一区一单”和“一圈一策”,重点推动国际消费体验区发展,同时引导城市消费中心发展提升。区级政府充分发挥主体责任,组织推动规划实施,依据“一区一单”要求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并针对城市消费中心与部分重点地区活力消费圈编制“一圈一策”实施方案;街道与管委会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作用,针对社区便民生活圈,建立保障便民生活的“一街一库”,结合居民实际诉求精准引入商业业态,高效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鼓励商业消费集聚区各商业主体结合自身发展诉求提出“一店一案”发展计划与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8.png

项目清单模式与各级主体责任关系示意图

措施2:明确任务清单

结合各委办局职能分工,将商业消费空间相关实施任务进行具体分解,细化形成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各项任务主责单位。在后续实施过程中,针对重点商业消费集聚区,结合任务清单有序推动,如重点促进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地面停车等交通组织的优化,完善指标动态监测与实时评估反馈路径,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推动老旧楼宇改造提升、促进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推动街道空间、景观小品、小微绿地等环境品质提升,充分调动多部门力量,实现高效能监管。

措施3:制定政策清单

结合市场座谈与实地调研,围绕空间保障、业态提升、项目审批、运营管理、人才引进等核心环节,制定政策清单,形成政策工具包。针对市场运营方面的瓶颈痛点与共性问题,以及未来商业消费空间发展需求,由主责部门推动相关政策清单内容的深化研究,不断完善用地混合兼容、业态品质提升、广告牌匾与外摆空间管理等相关政策,充分适应商业消费空间发展需要,科学把握政府管理力度,有效提升市场活力。

措施4:动态实施引导

定期组织评估,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建立年度评估机制,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建立市级监督评估机制,依据画像评估体系,按年度对全市商业消费空间的发展进程动态监测、管理,作为区级计划行动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部门联动与市区协调机制,实现商业消费空间治理,同步建立市场主体、市民公众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此外,定期开展消费者问卷调查,实时了解并动态反馈消费者需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促进商业消费空间活力提升、经济增效,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推动城乡权利平等开放,促进城乡人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