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陈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美丽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建设等多个与城市生态建设息息相关的议题,更是首次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一名从事城乡规划、生态规划的一线规划师,结合上海实践经验,分享在城市生态领域的四个方面关注点。
1.以历史地理观发掘城市生态基因
本次会议在文明城市的重点任务中指出,要“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城市生态规划尤其要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以自然流域与地理地貌视角认知城市生态系统,遵循生态系统的动态演进规律,以生命共同体理念营造高密度人居环境的自然共生之道,以生态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海正探索“沪派江南”与“湿地空间”营造,从6000多年的成陆史梳理上海独特的水乡肌理,让这片“蓝绿交织”的湿地空间网络逐渐成为超大城市生态繁荣的“动脉系统”。
2.以系统动态观认知城市发展
以“滩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理念,从全域、全系统、全要素角度出发,统筹蓝绿基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支撑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将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战略与策略贯穿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增强国土空间承载能力,支撑国土空间迈向高质量发展。上海近年来持续探索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构筑“一带、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陆海一体生态空间体系,立足生态“跨区域、无边界、系统性”的基本特征,向“要素统筹—底线约束—格局优化—系统修复—功能提升—价值实现”全链条的生态空间治理转型。
3.以生命共同体理念营造共栖城市
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退化是继气候变化之后的又一个全球性环境热点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球城市追求的共同目标。本次城市工作会议在美丽城市的重点任务中提出“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出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的重要价值。近年来,上海长宁区生境花园建设取得了示范引领成效,在高密度城区中建设了一批“具有栖息地功能的花园”。当城市生态建设从宏观尺度下沉至社区单元,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创新模式,也成为超大城市有机更新的“细胞活化工程”。生境花园不仅是生态建设,更是多方参与的城市更新社区样板。与此同时,上海还形成了由专业人士主导、市民广泛参与形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不仅提升了公众生态价值认知,更是直接为城市生态研究与科学规划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4.以生态品质提升助力人民城市建设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发展新阶段和人民新期待,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互馈关系,需探索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生态供需关系平衡的新模式,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创造更优质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郊野休闲、田园生活和近自然游憩越来越受到市民欢迎。从更高质量、更全面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角度,进一步激发郊野地区的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基于生态之城的建设目标,打造“链接自然的城市”,满足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等多样需求,成为现今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方向。激活生态价值属性,将生态空间的普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换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价值,真正实现“生态之城”与“人民城市”的有机融合。
面向未来的空间规划和城市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引领城市更高质量发展与空间治理方式深刻转变的核心理念。以生态思维和生态理念重构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和技术方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治理方式变革,为实现美丽中国注入持续动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