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上海:人民城市的穿透力、吸引力与创造力

2023-11-29 14:58 来源:上观 作者:杜晨薇 周程祎

l_3424.png

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已有15年。今年10月28日,乔治市摘得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

市长拉詹德兰·安东尼说,为申报这一奖项,他们筹备了约3个月。而真正要处理好这座遗产保护城市里的新与旧、留存与开发、本土与多元等矛盾,他们恐怕需要更长时间。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难题,在更深的层次,它们都要找到符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上海奖”设立和评选的初衷,也是上海乃至中国多年在城市实践中形成的宝贵思考。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杨浦滨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是别人的翻版,而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上海新篇章。这正是要回答一系列重大的命题: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

穿透力:比实更实

黄浦区保屯路211弄,不少住户的厨房和厕所是合用的。每次收水费,居民彭阿姨要先抄小表,再和总表核对,40多年,她抄满了两个笔记本。

去年12月,保屯路211弄旧住房启动改造。签约生效后,仅用36天就完成全部搬离。彭阿姨说,自己再也不用抄水表了。

自2022年中心城区“成片旧改”任务顺利收官后,上海全面部署启动了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的重大任务。一年多来,中心城区零星旧改已完成8.52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已完成24.77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启动10个。

数据背后,是一种“实打实”的追求。今年,上海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一个“实”字贯穿始终,成为最为突出鲜明的导向。具体到城市建设与治理,更加强调扑下身子推动工作,沉到一线掌握实情。

黄浦区推广了居委干部错峰错时上班制,让居民服务实现全年无休;长宁区进一步延伸“小板凳”走访工作法,确保全体居委干部每周固定半天在社区微网格现场办公……这些创新举措根本上都是为了强化基层干部队伍的实践能力,把“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制度化,找准方法,进而真正夯实一座人民城市的基底。

这两年,上海翻新改造了许多菜场。环境优化的同时,能否持续加大平价主副食品投放力度,是消费者的根本关切;在浦东滨江核心区域建设世博文化公园,是上海优化生态系统、提升空间品质的举措,而老百姓在乎的,则是景观怎么样、设施好不好。

上海市领导在蕃瓜弄小区与居民座谈时明确提出,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梳理现状,找准裉节所在,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今天的城市建设与治理,已经到了追求质效的阶段,而这必须回应真实的需求、拿出实在的办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最近,杨浦五角场街道的15分钟生活圈内新增了一个宝宝屋,计划为辖区内1—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临时制、计时制的照护服务。为了让需要它的人真正用得上,街道对辖区60户婴幼儿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家长的目标、孩子的发展等多个维度编制,最终指导宝宝屋的建设——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样的民生服务,恐怕更能走心走实。

一个“实”字,道出城市治理的行动力、穿透力。人民城市,需要的是有人情味的治理、科学的治理、富有远见的治理。实而又实,意味着精益求精,意味着绝不浅尝辄止。拿“建设15分钟生活圈”来说,怎么定义15分钟,是走路还是乘车?是年轻人的15分钟,还是老年人的15分钟?医院、学校、社区食堂等日常使用频率不同的公共设施,是否都要用15分钟来“一刀切”?拍脑袋给不出答案。工程完结了,老百姓有没有住上好房子?有没有未解决的矛盾?这样的改造方式能不能复制推广?

这些年,正是在这样持续不断的追问中,这座城市许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与“民心”相关的工作,不断改进提升。上海推进“民心工程”已经将近四年。赢得民心之要,首当在“实”。

吸引力,比强更强

“生活在上海,意味着还没老去就能看到未来。”接受记者采访时,百威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邓明潇丝毫不吝惜对上海的赞美。他说,这里高度现代化,且极富创新活力,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世界其他地方。

“上海整个城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创新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座教授苏雅默来自芬兰。他观察到,生活在上海很难“社恐”,因为这里的人们联系非常紧密,“就像在一个大的有机体里,这是一种归属感”。

有时,他者的视角更有说服力。他们感知着一座城市带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并在逐渐归于理性中做出自己的投资判断:上海,是有吸引力的。

若要让这种吸引力更持久、更鲜活,或许需要思考一个更深的问题:什么是一座可持续的城市?

可持续,意味着前途未来光明灿烂,这是城市吸引力的另一种表达。上海怎样走向可持续,关键在人,在于能否合理回应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城市的期盼,从过去的修路架桥、“菜篮子”“米袋子”,转变为更多的公共空间、更美的生态环境、更深的交互融合。

今年,“城市漫步(Citywalk)”在社交媒体上大火,上海更是成为城市漫步爱好者的必来之地。城市因何值得漫步?除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质的公共服务,尤为关键的是“城”与“人”的深度互动。

不久前,近百岁“高龄”的河滨大楼焕新为“河滨会客厅”,原来不对外开放的空间被改造为社区居民的共享空间、议事协商的空间、邻里交往的空间。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正致力于让这座优秀历史建筑从‘可阅读’到‘可会客’,让居民游客从‘可进入’到‘能互动’。”与人共生、因人而变,这正是人民城市的魅力所在。

上海对人的吸引力,有量化数据可参考——过去五年间,上海人才总量增加了99万,达到675万人。在布局产业时,上海已将“产业创新生态化”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并列,强调生态之特殊意义。引才育才,同样强调的是营造高品质生态。

这是一套兼具“硬功夫”和“软实力”的系统工程。例如,上海许多人才工作者一致认为,对于如今的青年人才,不仅要满足他们安身安居的基本需求,还要为他们打造启迪思维、激发活力的交流空间。近期,一处位于杨浦滨江的高品质“科学家社区”即将竣工交付。一位留德归来的创新人才畅想:“有没有可能每一层设一个公共书房,让人才可以自如地去沟通和交流?”

现实回应了他的期待。未来,这里不但是生活社区,还将形成一个人才之间信息共享、协作激励的共生系统。

“上海是一个顶尖人才容易待得住的地方。”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感慨,无论人居环境、法治环境还是政府服务,上海都给外资企业以足够的信心。

许多年轻人则记住了这样一句话:“青年们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里能够追逐梦想,拥有无限可能。”

创造力,比远更远

城市的样子,是每一个栖居其中的人构成的。人民城市,就是要将每一个普通人视作城市真正的主人,不仅回应他们的需求和向往,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调动起人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上海也立志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实践地”。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成立8年间已累计征询了84部法律草案,归纳来自百姓的各类意见建议2600余条,被研究采纳180条。此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修改《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除了请专业部门、人士参与,还特别征求了外卖小哥代表的意见。小哥也没想到,“自己的吐槽居然成了法条”并推动了系统算法规则的调整。

在古北万科广场,经营了24年咖喱餐厅的老板娘最近有点忙。除了照常经营店里的生意,她还受邀以商户的身份,参加“万科广场更新计划提案共识会”,街区空间改造从此与她有了深刻的联结。

在武夷路311弄的华漾美术馆,这里以“建设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美术馆”为理念,打破了美术馆的围墙,将社区居民从弄堂口走进家门的一段室外路段作为开放式“展厅”。居民可以根据社区特色和自身的文化需求,自主策划、运营,打造属于自己的“家门口”艺术。

这是一座让许多人拥有参与感的城市。参与感背后,是“人”与“城”的深刻联结,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

基层社会里的问题多而复杂。而社会群体的利益越是多元化、社会问题越是复杂化,就越需要推动各个群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群策群力、持续创新,不断把一个个“金点子”落实为解开社区治理难题的一把把“金钥匙”,并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获得身份认同感。这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旨。

去年,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启动陕西南路188弄“美丽家园”项目。陕新居民区党总支借着居民这股自治热情,组织大家商定《自治公约》。从维护新建花园、做好垃圾分类到促进家庭和谐,许多议题都由居民和社区共同协商决定,潜在的矛盾就此有了化解的依据。

最近,普陀区万里街道入选了2023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国际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万里街道有一种温馨的氛围,无论居民,还是外卖、快递小哥,大家都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觉,都是社区共建者,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

超大城市的治理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对上海而言,“人民至上”,无疑是一条不变的价值追求,也是实现高品质治理的实施路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上海的努力正在持续。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