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推进黄浦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2025-05-12 11:15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推进城乡共融,把自然还给城市,推动空间复合增效、开放共享,提升生态空间质量和人民福祉

◆ 针对上游郊野地区、中下游城镇地区和长江入海口及滨海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 坚持陆海统筹,通过“重要节点-河口海岸线-滨海湿地”成体系的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河口海岸带生态功能

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典型案例,黄浦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将美丽上海建设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探索河口型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新范式。坚持规划引领、全域统筹、分类施策,构建“滩水林田湖荡湾”湿意渗透的蓝绿空间基底;创新实施“上游生态涵养保育、中游城绿融合共生、下游海陆韧性协同”的全流域系统治理新模式;通过多尺度、深复合、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动与适应性管理增强了城市韧性和市民生态福祉……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本,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上海方案。

江海共济、城乡共生,水脉塑骨、蓝绿塑型

江海共济、城乡共生是超大型河口海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黄浦江流域面临海平面上升、生态空间不足、生物多样性下降、本土特色渐失等多重挑战。在这个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的江河流域,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加强陆海统筹,提升区域生态韧性,谋求可持续发展;坚持城乡共融,把自然还给城市,推动空间复合增效、开放共享,提升生态空间质量和人民福祉;以 NbS保护传承江南水乡特色肌理风貌,构建具有国际辨识度的超大城市特色风貌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与世界竞争力。

水脉塑骨,蓝绿塑型,重建基于自然基底的上海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延续和传承江南水乡特色湿地谱系肌理,结合区域水系、水网特点和城镇功能要求,黄浦江流域构建形成了以流域水系为脉络,以五种湿地生态空间肌理和格局为主体、串联各大骨干河脉,江、湖、海、湾、城彼此交织、蓝绿一体的“一域统五区、多脉连多环、类型汇多元”的生态空间骨架。江海潮汐、湖荡湿地、城市水系在这里彼此交融,形成“水为脉、湿为意、林田湖草湾共生”的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

为推动黄浦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上海以空间规划为引领,采用“横向分区成网、纵向流域塑形、竖向分层赋能”整体策略,针对上游郊野地区、中下游城镇地区和长江入海口及滨海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以水为脉,以湿为意,生态为先,自然做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NbS措施。

寻根湿地文脉,守护蓝绿基底

聚焦黄浦江上游源头区域郊野蓝绿生态基底环境改善与提升,上海开展“沪派江南”营造、郊野公园建设、低效建设用地复垦复绿等行动,通过恢复郊野水系水动力、恢复农林湿多元共生复合生态系统等措施,持续提升郊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保护特色风貌肌理,传承“沪派江南”水乡湿地意境。

传承水利调控智慧,保护江南湿地生态肌理。“活水周流”是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系统保持千年活力的生态密码,其核心在于“活”与“周”的辩证统一:通过“圩岸筑堤、塘浦开渠、闸控分水”等工程,实现水体在圩田、河道、塘浦间的缓流、仰流、溢流,形成“灌排有序,旱涝无虞”的动态平衡;而“周”则体现在保留河道蜿蜒特性,通过“潮不进、滞不快”的水流调控,维持高水位以蓄水灌溉。在青浦、松江等传统水乡,大规模水系连通工程贯通河浜百余公里,既恢复水网自然弯曲形态,又重现“活水周流”的流动生机,使水体动力与生态过程同步复苏。

农林湿复合,营造多元共生复合生态系统。近年来,上海首创郊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立方”,细化林、水、田、湿、土全要素复合利用政策标准和实施路径,从二维土地用途管制向三维空间用途管制拓展,从单一要素地类向空间复合利用延伸,实现生态空间形态交融、功能交融、管理交融,破解郊野乡村发展、生态建设、耕地保护多元需求空间博弈难题。上海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农林湿复合利用,在郊野公园、新城绿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中开展农林湿复合生态系统营造,提高郊野生态空间多种价值和服务效能。

秉持湿意润城生态理念,探索“空间再自然化”

聚焦城镇地区环城绿带、生态走廊、楔形绿地、城乡公园、边角绿地等,上海秉持湿意润城理念,坚持以“空间再自然化”为导向,强化空间复合利用,将自然还给城市,将城市还给人民,加强生态网络连通链接,营造近自然城市生境,打造高品质生态空间,建设生态之城、人民城市。

恢复滨水生态岸线,提升城市区域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和城市空间活力。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贯穿上海城市核心区,是城市重要生态廊道。开展“一江一河”岸线生态和空间品质改造,贯通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滨水岸线,辟通“断点”63处,新建约15公里滨河绿道,串联河两岸约150公顷绿地和开放空间,沿黄浦江建设长达45公里的连续生态廊道,形成了一条集防洪、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绿色走廊。

建立滨水湿地生态缓冲带,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黄浦江沿岸,实施系统化的湿地公园建设,建成滨江森林公园、世博文化公园等系列湿地公园,形成连续的生态缓冲带。位于世博文化公园的后滩湿地公园就是其中典范。后滩湿地公园以“滩”的回归为设计理念,采用复合立体结构的布局方式,通过构造内河净化湿地带和场地竖向改造而成的梯地禾苗菜花景观带,以及滨江芦荻带隔断黄浦江水体与内河水体的联系,两滩之间进行自然生态设计,创造“双滩谐生”为结构的湿地系统。

建设都市生境花园,营造近自然生态共栖环境。上海充分挖掘位于居民区、学校、街道、商业设施等区域的零星角落,基于“一江一河”自然水系开展都市生境花园行动,围绕“使用本土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庇护所”五大原则,营造适宜生态环境,提升市民家门口的幸福感。截至2024年底,仅长宁区就建成27座社区级生境花园,总面积为1.87公顷。

打造超级生态堤岸,赋能陆海统筹发展

聚焦滨海地区河口海岸带区域,上海坚持陆海统筹,以岸线和滨海湿地为主要承载对象,通过“重要节点-河口海岸线-滨海湿地”成体系的生态保护修复,探索构建韧性海岸带,全面提升河口海岸带生态功能,提高生态韧性,保护自然栖息地,构建蓝绿生命共同体。

潮汐湿地重构,持续优化候鸟等自然栖息地建设。1998年,上海建立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以241.55平方公里的广袤基底,构筑起“光滩-海三棱藨草带-芦苇带-人工湿地”的立体生态矩阵,既为数百万迁徙水鸟提供“能量补给站”,亦是大批濒危水禽的“生命避风港”。自2003年起,崇明东滩面临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快速蔓延的威胁,东滩保护区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生态修复优化工程,系统性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为迁徙水鸟提供了优质栖息地。截至2024年7月,东滩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300余种,其中有22种全球受威胁物种,1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打造超级生态堤岸,提升城市生态安全韧性。应对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及岸线冲刷,生态屏障防灾效能不足等问题,上海统筹陆海一体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布局及空间要素,开展防灾减灾、生态保护、休闲游憩为一体的“超级生态堤岸”建设。在东方枢纽南侧海岸带节点,基于自然和动态的解决方式构建海陆科学生态体系,研究新型生态韧性堤岸形态模式,加强与周边机场枢纽、市政基础设施等空间衔接与格局优化。在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的南汇嘴,综合应用牡蛎礁群固滩技术,保护修复受损的盐沼湿地生态环境,累计种植本土盐沼植被约155公顷,修复岸线17公里,综合发挥了护滩养滩、消浪防潮、生物栖息、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功能。

作者系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