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西安发布规划 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

2024-05-28 10:08 来源:西安新闻网 作者:记者 龚伟芳

日前,《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5月27日,记者从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规划》立足特大城市的现实生态问题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解决“生态病”为出发点,探索了生态修复新模式,到2025年西安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8.03%。

以解决“生态病”为出发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国家战略,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全面提升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编制了《规划》。

《规划》立足特大城市的现实生态问题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解决“生态病”为出发点,探索了生态修复新模式。规划紧扣“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愿景、安排什么举措”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开展国土空间调查与评价,摸清国土空间生态系统问题,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有效衔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规划,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分类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的主导方向与修复模式,确定重大工程与重点任务,切实推进规划落实落地。

明确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

《规划》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任务安排,结合市域生态修复需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重点从生态质量、生态修复治理两个方面明确生态修复目标。

到2025年,新增林地提质改造面积106.28平方千米,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8.03%,森林蓄积量达到3857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64%,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80%,新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面积330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60.26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达到70.51%。

到2035年,森林蓄积量达4300万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 243.81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不低于73.82%,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5%,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85%,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达到5113.75 平方千米。

明确全市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规划》明确了全市构建“一屏一带一城,多廊多片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一屏”指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屏障,“一带”指渭河生态景观修复带,“一城”指中心城区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区,“多廊”指以水系廊道、文化古道、重要物种迁徙廊道为主的多条生态廊道,“多片”指以黑河—涝河下游农田集中片区、浐河—潏河中游农田集中片区、泾河—石川河—零河流域农田集中片区为重点的多个农田生态提升区,“多点”指以自然保护地、台塬为主要载体的多个生态斑块。

《规划》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划定黑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提升区、涝河—沣河上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提升区、灞河中上游碳汇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浐河—潏河中游农田生态提升与水生态治理区、泾河—石川河—零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区、黑河—涝河下游水生态治理与农田生态提升区、中心城区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区七大生态修复分区,根据不同分区的生态服务主导功能及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修复主导方向及策略。

提出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据悉,《规划》明确了工程布局和时序,提出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根据西安市自然环境现状、生态修复需求、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结合7大分区生态问题,以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为指引,根据生态功能地位高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现状、对群众生产生活威胁程度,部署重点项目7项(子项目32项),一般项目9项(子项目19项)。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加强科技支撑、增强评估监督、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公众参与等六个方面提出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推动规划落地落实。

通过《规划》实施,受损、退化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显著增强,重要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生态修复治理水平将明显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得以实现。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边兰春:更新与保护,从整体性的视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