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连续多年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提振消费成为各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2022年,“小红闲”一词悄然走红,成为新一代“引流”利器,也是当下集聚人气、激活区域、促进消费的不二法宝。上海在创新消费场景的实践中与“Z世代”新消费群体偏好融合,打造了一批 “小红闲”消费新标杆。
1 何为“小红闲”?
“小红闲”注重生活场景营造,围绕鲜明主题进行全面设计,并打造打卡点群与口碑产品,迎合年轻人“种草”和“拔草”。不刻意强调商业属性,弱化时间流逝带来的焦虑感,让人们以更轻松、愉悦的心情留下,在更舒适的社交场所、场景内促进消费“自然发生”,并激发网络社交平台分享欲望,成为吸引客流、集聚人气的“引力场”。作为新兴商业项目概念,有小体量、网红感和闲适度三大特点:
一是小体量
“小红闲”项目规模通常不大,但能在有限空间内集中且密集展现特色和优势。
二是网红感
“小红闲”具有极强的传播性,极易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吸引大量关注和讨论。
三是闲适度
“小红闲”给人一种轻松、自在、闲适的感觉,适合人们在闲暇之余前往体验,强化空间“无界感”,不刻意强化商业属性,使消费行为“自然发生”。
2 上海建设实践
(1)M+马利:从颜料生产车间到“多巴胺邻里中心”
M+马利前身是马利颜料厂,位于陕西北路、江宁路历史风貌街区内,2022年开放至今已形成建筑面积超6000平方米,集创意办公、文化艺术和商业休闲一体的时尚街区。M+马利注重挖掘品牌价值,重塑“颜料”故事,营造小而美的多巴胺色彩主题创意园,由“美术颜料厂”华丽变身为吸引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的“微型艺术街区”。
1)强化IP营造
保留颜料厂的老厂房,并在建筑内街一侧增设微型露台和错落的阶梯,丰富了原线性街道公共空间,增强了空间体验的趣味性。建筑内、外墙体均大面积运用了极具张力的红、黄、蓝三原色,将“马利”百年颜料品牌的“色彩主义”贯穿于整体空间设计中,营造了马利趣味工厂、马利画材、POP-UP Market、色彩理想国、灵感书集、色彩生活集市、色彩沙龙等主题区域,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吸引众多人前来打卡。
2)兼顾便民服务
业态设置上则持续更新迭代,初期业态以流量主导的“文化消费主力店+精致餐饮”为主,后续则转型为注重周边社区配套,主打烟火气十足的“休闲餐饮+小企业办公+小型展览”,涵盖了艺术展览、手工工作室、画材、图书、生活家居、艺术衍生、服装零售等多种业态内容,提升了消费活力,“网红打卡点”也是“高品质邻里中心”。
M+马利内街场景
图源:Update Studio 更新建筑网
(2)武夷|MIX320:从第一水泵厂到“潮乐融合之地”
武夷|MIX320是小型存量空间改造利用的典范,2021年开业至今,已举办新品发布会、艺术展览和啤酒派对等20余场,街区内首店云集,超90%为小众品牌首店。武夷|MIX320通过空间融合、业态融合等“多元融合”破解小体量空间局限,将城市景观“氛围感”拉满。
1)弱化空间边界
空间上,完整保留原上海第一水泵厂内7000平方米厂房、运输坡道和天桥等工业元素,地面空间直接联通屋顶、斜坡和连廊等区域,方便地面与屋顶人群顺畅流动,弱化了建筑界面空间分割,丰富的小尺度和灰色公共空间为人群聚集提供了多种选择,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社交需求。
2)小众与传统碰撞
业态设置上,除了配套社区菜场等必要便民生活元素外,在餐饮、零售和休闲娱乐等业态选择上也聚焦“小众时尚品牌”,重点引入小众时尚品牌“主理人”长期驻扎经营,新锐潮流体验与传统便民需求在小街区内碰撞出火花,进而产生了持久消费活力。
(3)愚园路故事商店:街坊居民与游客“共同缔造”
故事商店原来是一家东北饺子馆,现在是愚园路老街内一家快闪店,建筑面积虽不足9平方米,但开店五年来已举办近百次主题活动,并吸引万余次市民游客打卡互动,是通过优化空间治理进一步带动周边文旅消费的典范。
1)强化故事IP
故事商店旨在打造一处线下创业实践理想空间,采用“一月一店主,一月一主题”的运营方式,吸引了众多创意青年进驻“试错”, 顾客可以留下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带走别人的故事,被称为现实版的“解忧杂货铺”,快闪经营模式也持续不断地释放出产品的新鲜感。
2)空间共建共享
故事商店空间由店主和游客共同缔造,消除了店主与顾客的身份区别,使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归属感,形成轻松、愉悦的社交环境,不仅深受年轻人追捧,也受到众多老年人欢迎,创造出巨大的流量,成为愚园路上名副其实的社交“引力场”,迅速激活了街区消费活力。
3 对广州的启示
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众多小体量的营造“小红闲”的潜力空间。可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借鉴“小红闲”实践经验,激发小型存量空间潜能,让“小而美”产生消费“爆点”。
一是打造独特IP
广州广府文化、海丝文化深厚,可提炼特色元素打造IP,强化独特商业品牌,制造热议话题点,创造活力引爆点,并全面融入场所设计。
二是创造“无界消费”氛围
商业建筑界面采用开放式设计,内外功能、景观互相渗透,弱化边界感,注重空间连通性与可达性,增加坡道、微露台、连廊和骑楼等设施,打造立体游憩场所,承载多样社交活动,精细化打造 “新烟火气”社交场景,创造“无界且自然”的消费氛围。
三是兼顾小众与便民
以经营“高品质邻里中心”的思维打造商业场所,既突出小众个性化,策划快闪店、露天集市和主题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年轻人创造社交机会,也强调便民化,注重导入便民服务业态,兼顾小众与便民,从而持久保持消费活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