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2025-04-14 1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 黄承伟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3月17日至18日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新时代以来,贵州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本省实际创新实施“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核心抓手,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治理创新,着力打造贵州省的“千万工程”,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持续夯实,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

因地制宜借鉴“千万工程”经验

新时代以来,贵州省持续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这是因地制宜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成果。

从发展维度看,“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和“千万工程”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其一,“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以“富、学、乐、美”为核心,聚焦农民增收、素质提升、文化生活、人居环境改善;“千万工程”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两者都强调农民主体地位,注重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了乡村振兴中“人”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其二,“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通过产业、文化、生态、治理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与“千万工程”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升级、再到乡村治理的全链条逻辑高度契合,均强调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都凸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取向。其三,“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中突出山地特色生态优势,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自然景观;“千万工程”则以生态治理为基础,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两者均将生态价值转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都充分遵循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方法论上的借鉴与创新维度看,“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是“千万工程”经验的本土化转化。浙江“千万工程”强调科学规划与分类施策,贵州在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中结合山地地形和民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标准,避免千村一面。“千万工程”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激发内生动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中探索形成的“院坝协商”“寨老议事”等机制,强化农民参与决策的主动性。贵州将“四在农家”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如茶产业、辣椒产业)结合,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正是浙江“美丽经济”模式的本地化。

从实践维度看,贵州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实践拓展了“千万工程”的内涵。在数字化赋能方面,贵州依托大数据优势,在“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中引入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探索了多样化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贵州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注重保护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村寨”,丰富了“千万工程”的文化内涵。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贵州通过“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为“千万工程”的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山区样本。

“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

一是投入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财政资源有限,部分农业农村项目投入主要依赖上级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能力有限。部分项目需整合多部门资金,但打包使用效率低,综合效益未充分释放。农村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意愿较弱。在推行“百企兴百村”行动中,实际落地项目较少,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成熟。

二是人才短缺与结构失衡还未得到根本缓解。一方面,本土人才流失严重。留守人群难以支撑产业振兴和基层治理需求。农业专业人才、科技力量及市场保障能力普遍存在不足,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尚未健全,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力量普遍薄弱。

三是不少地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还比较突出。一方面是交通与水利设施滞后。贵州山地地形复杂,部分偏远地区交通网络未全覆盖,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水网建设仍存短板,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稳定性不足。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与城市差距还较大,不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加大完善力度。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压力较大。比如,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较为突出。精深加工和品牌溢价能力较弱,不少特色产业存在“靠天吃饭”风险。又如,产销衔接不畅。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损耗大,农民议价能力弱,季节性农产品滞销问题突出。

五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离现代化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治理体系的协同性比较弱,部分地区存在条块分割、上下联动不畅问题,部分群众参与意识也比较淡薄,依赖政府主导,内生动力不足,移风易俗难度大。从民族文化保护看,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需融入乡村建设,但商业化开发可能导致文化失真,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凸显。

此外,还存在如何统筹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统筹好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等问题。

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升级版的实现路径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的重要指示精神,贵州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立足山地特色与民族文化优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系统性、创新性思维突破现有瓶颈,破解上述困难挑战,多维度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升级版。

路径一:强化数字化赋能,构建“云上四在农家”智慧生态。一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如依托贵州大数据优势,在坝区推广“5G+物联网”智慧农场,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生长,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大力建设数字农田。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矩阵。打造“黔货出山”云平台,整合“一码贵州”与直播电商资源,建立“农户+合作社+平台”直供体系。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治理数字化。如建设“黔村智治”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又如,在传统村落(如镇远、西江千户苗寨)建立三维数字模型,模拟灾害预警、旅游承载力评估,为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路径二: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探索“绿水青山”变现新机制。一是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在赤水河、乌江流域选取试点村,量化森林、湿地碳汇量,对接全国碳市场交易,收益反哺生态保护,有力有序开展碳汇交易试点。二是探索生态补偿创新机制。建立“下游补偿上游”横向补偿机制,鼓励企业购买“生态服务券”,用于农村污水处理、河道治理。三是推进绿色产业融合。如发展林下经济3.0,推广“林药、林菌、林蜂”立体种养,发展低碳乡村旅游。

路径三:打造文化IP,塑造“山地人文”新品牌。一是充分活化利用民族文化。如打造非遗工坊集群,推出“国潮黔货”系列;将“村BA”“村超”升级为省级IP,引入职业联赛机制,配套举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山地马拉松,形成“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二是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如实施“数字村寨”计划,对古村落进行3D扫描建档,开发VR导览系统等。

路径四:优化区域协同机制,构建“跨域联动”发展格局。一是协同打造东西部协作2.0。如与广东、浙江等省份合作设立“飞地产业园”,贵州提供生态资源与劳动力,东部输出资本与技术,共享税收与就业红利。再如,实施人才双聘计划,推行“东部专家驻黔服务+贵州农技员赴粤学习”双向机制,重点培育茶叶精加工、冷链物流等领域人才。二是协同打造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多重融合经济带。如依托贵阳、遵义都市圈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场,建设“周末微度假”目的地。又如,整合乌江沿岸古村落、红色资源打造“乌江画廊”百里生态文旅廊道,串联思南石林、沿河乌江湿地等节点。

路径五: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共治”内生发展新格局。比如,创新“积分制+区块链”自治平台,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行为可累积积分,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积分可兑换农资补贴、教育补助或“荣誉勋章”,激发内生动力。比如,通过建立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平急两用”设施等,推进“韧性乡村”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