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5月13日晚8时30分,第三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城市宣讲会在线召开,国内外有关专家对申报材料的组织与要求进行了讲解与指导,帮助意向城市了解申报流程和申报规则。联合国人居署和上海市代表、国际评审专家及往届获奖城市代表共同参会,全球212名城市代表、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人员参与了在线交流。
开幕致辞
多边合作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本次会议由联合国人居署区域间顾问兼中国事务协调人杨榕主持,区域项目司埃尔凡·阿里司长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上海奖的发展历程。奖项设立3年来,已吸引全球百余个城市参与申报,涵盖气候变化应对、数字技术转型、城市韧性建设等关键领域。获奖案例不仅被纳入《上海手册》和联合国人居署新城市议程案例库中,更通过世界城市论坛、世界城市日主场活动等国际平台进行了展示。“我们正在建立长效机制,使上海奖成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的重要引擎。”埃尔凡·阿里司长特别强调,奖项申报不仅是对城市发展成果的检验,更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契机。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代表上海市致辞。他表示,上海奖自2022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全球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目前,第三届上海奖已正式启动征集,聚焦适足住房、智慧城市、绿色韧性、有效治理等四大领域,征集工作拟于6月10日截止。经上海奖组委会遴选的国际评审专家独立审查与评估后,获奖名单将于10月31日在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上举行的第三届颁奖典礼上正式揭晓。刘千伟总工呼吁更多国际城市参与申报上海奖,并依托这一国际平台,加强城市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共同应对城市化挑战,加快构建包容、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主旨演讲
多重视角解读介绍城市获奖经验
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高级城市规划师沙米·阿兹汉作为获奖城市代表,分享了该市的成功实践。乔治市2023年获得首届上海奖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绿色交通、智能停车系统、12万棵树种植计划及废物回收(53%回收率)等举措,构建了低碳韧性城市。乔治市的创新实践还包括数字孪生系统、LED节能改造及无现金政务应用,展现出政策、技术与社区参与的多维协同。
国际评审专家代表、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气候解决方案和网络总经理卡西·萨瑟兰女士从申报角度解析了奖项主题。申报案例需在“适足住房,满足多元需求”“以人为本,共建智慧城市”“绿色韧性,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治理、激发城市活力”等四大领域上具备影响力、创新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等评审标准。“卓越的案例往往诞生在跨领域交汇处”,卡西·萨瑟兰以交通系统数字化改造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单一项目的实施,同时提升公共服务效率、降低碳排放并优化城市空间品质。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毛其智教授详细介绍了申请流程与评审要点。城市需通过官网提交完整英文材料,重点呈现项目的量化成效、战略规划衔接性及创新模式可推广性。“申报不是成果罗列,而是发展逻辑的系统阐述。”他建议城市运用联合国《地方自愿评估报告》(VLR)框架,有机串联具体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关联,同时注重可视化工具运用,使复杂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发展叙事。
问答环节
多元细节聚焦回应申报城市关切
在问答环节中,申报材料准备的诸多细节成为参会者关注的焦点。专家就高频问题给出建议:申报可侧重优势领域,但多维度实践更具竞争力;支持文件可包含政策文本、监测数据及可视化成果,视频内容需简洁突出成果;未获奖城市可申请评审反馈以优化后续申报。
本次宣讲会通过中、英、法、西四语种实时转译,打破地域与语言壁垒。宣讲会内容及问答实录将以视频和文字形式在人居署及上海奖官网上进行展示,供更多城市在申报期间进行参考。作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上海奖将持续搭建国际合作桥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迈向新高度。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