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17日讯(记者 彭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会议从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等七个方面部署了未来我国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昊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在于为新发展阶段的城市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根本遵循。随着会议精神落地,中国城市将加速迈向更安全、更宜居、更具活力的新阶段。
从解决“有没有”到实现“好不好”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我国14亿多人口中,有9亿多人常住在城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近年来,党中央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为城市工作系统谋划、指明方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发布,为进一步建设更美好生活空间明确了方案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工作取得了明显突破。从数字上看,城镇化率从2012年末的52.57%提高到2024年末的67%,GDP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从7座增至27座。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从能效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大幅提升,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转向了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可见,前期工作已经解决了城市‘有没有’的基本问题,开始在‘够不够’‘好不好’方面全面发力,打造真正能够让百姓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好房子、好社区和好城市。”李昊说。
高质量城市建设要注重“五个转变”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基本思路。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明确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相较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五个统筹’,此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强调了‘五个转变’,表明我国城镇化的阶段转变还面临诸多挑战,关键就是在工作中要彻底打破之前增量阶段形成的思维和习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力戒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李昊表示,转变发展的理念、方式和动力,转变工作的重心和方法,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城市建设目标的基本前提。其中,立足点是“以人为本”,抓手是“城市更新”,重点是“转变模式”,特别是围绕土地政策的创新调整以及城市更新的资本筹措。
让城市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有机生命体
“十四五”以来,我国建成城市道路56.4万公里,轨道交通里程1.1万公里,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2024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
2019—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超1.2亿人;改造提升各类老化管线36万公里,增设停车位387万个,建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
目前,我国已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510个,服务居民1.25亿人。建成千兆城市207个,有超过一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配套加装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已经基本建成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
……
我国城市工作始终秉持人民城市的理念,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融入每一处细节,强调城市发展“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会议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贯穿始终。在目标设定上,以‘宜居安居’为首要原则,要求把最好资源留给人民,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在实施路径上,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推动政府、市场、市民‘三手联动’参与治理。在价值导向上,在城市更新中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拒绝大拆大建,守护城市文脉与集体记忆,让城市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李昊表示,随着会议精神落地,中国城市将加速迈向更安全、更宜居、更具活力的新阶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石。最终,城市更新的成效将体现在“人”的获得感上——让居民生活更安全、便利、舒心,让城市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有机生命体。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