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自由论坛六: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副中心?

2016-09-28 10:5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9月26日上午,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自由论坛六“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副中心?”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二楼会议厅A举行,论坛由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划院施卫良院长主持,邀请到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华高莱斯集团总经理李忠、郑东新区管委会周定友副主任、沈阳市规划院毛兵院长、中规院杜宝东所长以及北京市规划院路林所长等八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副中心的认识以及如何建设好城市副中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重点就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问题发表了观点,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互动,历时三个多小时的论坛取得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和观点汇聚。

观点聚焦1:城市为什么要建设副中心?

要讨论需要什么样的副中心,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副中心的问题。讨论中,李国平教授和杜宝东所长认为:一方面,副中心的建设遵从了城市规模化发展的空间规律,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规模快速扩张时,人口和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高度集聚会产生服务效率和管理成本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建设副中心来实现功能的组织并形成分工秩序;另一方面,城镇化后期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体系分工和资本关联的作用,城镇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中心-外围模式,而是扁平化、网络化的多中心空间体系。因此,对于北京而言,建设城市副中心不是简单的强调城市内的主副关系问题,而是要在区域网络化的城镇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北京规划院路林所长还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除了解决过度集聚的城市问题、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之外,还承担着向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发展模式的任务,形成未来城市建设的创新与示范。

观点聚焦2:如何建好城市副中心?

建好城市副中心的关键就是如何提升副中心的吸引力,并形成对主中心的反磁力。论坛嘉宾针就此提出了丰富的观点:赵燕菁教授认为建好副中心要在功能上与主中心形成平行分工,将主中心的重要职能引入,以发挥反磁力作用;嘉宾李忠认为副中心对于人口规模的规划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人口集聚效果,必须要有确定性的功能,并从人的需求出发,引入高标准的教育、商业设施,做好可供市民使用的城市自然环境,并邀请国际专家、汇聚全球智慧来设计出特殊的城市形象以提升人们对于副中心的认同,进而集聚人气。论坛嘉宾普遍认为,建好城市副中心不仅仅是做好空间的优化和功能的合理安排,重要的还是做好城市营建方式与发展政策的创新。

观点聚焦3:如何应对副中心建设的不确定性?

此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新区建设出现问题,并未达到既定的目标,那么,副中心如何避免此类问题?沈阳规划院毛兵院长认为问题出在工业时代产生的现代规划理论,对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新特点考虑不周,对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应对不足。周定友主任以郑东新区的发展经验回应了这一问题,即以“新陈代谢”的理念,协调老城的功能转移和新城的功能补充,伴随城市功能发展以组团化的形态向外延伸并保持有机的联系,始终保持城市的生命活力,持续发展下去。同时,论坛嘉宾还认为,尽管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仍要对新区的发展保持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假以时日,为副中心的培育和人的集聚留足空间与时间。

论坛嘉宾合影

施卫良院长主持论坛

论坛嘉宾赵燕菁教授发言

香港规划师协会原会长现场提问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城市更新的“经济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