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青海省2017年城市建设重点工作

2017-03-03 11:3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1月15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省长王建军代表省政府作工作报告。

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16年工作回顾;二、2017年工作总体安排;三、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关于城市建设的内容摘录如下:

一、2016年工作回顾

(一)基础设施持续加强。我们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9个重点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格敦铁路饮马峡至马海段开通运营,“畅通西宁”工程进展顺利,果洛机场通航,曹家堡机场总体规划获批。水利工程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开闸通水,西干渠和北干二期开工建设,蓄集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防洪、拉西瓦灌溉等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推进。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正式启动,清洁能源首度跨省消纳,光伏装机接近700万千瓦。果洛三县联网工程圆满完成,“电力孤岛”并网,实现了全省大电网县域全覆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宽带青海建设加快推进,西宁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国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上线。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后劲。

(二)协调发展持续提升。我们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升级,县域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6个美丽城镇、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群科镇、茶卡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000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启动,39.4万群众饮水标准显著提高。率先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成151个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区域格局不断优化,东部城市群龙头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顺利推进。支持海西转型发展40条举措落地见效。环湖、青南地区生态产业加快发展,平安与振兴工程持续推进。优势互补、彰显特色、竞相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正在形成。

(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与制度建设同抓、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并重,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展开,省州县乡村五级管理实体完成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正在形成,年度任务圆满完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状况日益好转。重点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完成阶段性任务,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5.5%,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比例达83.3%,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各族群众守望蔚蓝天空、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水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绿色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扩大项目投资,促进支撑保障更加强劲有力。

加大有效投资力度。积极跟进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支持藏区发展等重大项目规划,加强沟通协调和衔接工作,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和政策支持更多地向青海倾斜。立足比较优势,选准投资方向,借智借脑,精心谋划,推出一批起点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投资板块,加大项目储备和滚动推进力度。盯紧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项目,拓展资金来源,加大省级统筹,用好用活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以及地方政府债券,增强政府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全面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范围,稳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投融资模式。大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依靠改革的“力度”、暖商的“温度”来提升民间投资的“热度”。

统筹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落地。着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成花石峡至久治高速公路,力促格敦铁路、祁连机场、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加快格库铁路建设,抓紧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开工建设西成铁路、曹家堡铁路物流基地、格尔木铁路交通枢纽等重点工程。启动环西宁市交通路网体系升级改造,加大西宁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前期工作力度,继续实施“畅通西宁”工程。加快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推进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新安排太阳能光伏装机100万千瓦、风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加快国家确定的4个光热发电项目建设,扩大新能源就地消纳和省外输送规模。加快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尽早建成积石峡灌区、黄河干流防洪等工程,全面推开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二期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推进蓄集峡水利枢纽、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宽带青海”和“数字青海”建设,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实现“提速降费”,打造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宽带无线城市群”。实施一批基础传送网、数据中心、数字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物联网等信息化工程,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更加扎实有效。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序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30项重大任务和10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抓紧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立法基础工作。加强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等制度建设。完成环保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依据国家生态功能区定位,划定并颁布生态保护红线,抓好自然资源产权保护试点,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有“边界”、有“规矩”。推进重大生态治理工程。抓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保护建设、南北山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启动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二期工程,抓好“三滩”引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前期,推进“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一屏两带”生态格局,维护高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以“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河长制”,谋划实施湟水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清洁取暖。巩固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推进建立长效机制。实施500个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重点行业排污许可管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扎实开展“三线四边”环境整治和绿化行动,为大美青海增绿添彩。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加快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和枸杞沙棘“四个百亿元”产业,增加绿色、有机、安全、高品质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牧业全产业链收益。建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布好“菜摊子”,规范“菜贩子”,解决农民卖菜难、群众买菜贵问题,确保市场价格稳定。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让群众吃得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坚持绿色循环低碳方向,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推进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盐湖锂、镁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产业链延伸融合。构建“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加大重点地区资源勘探力度,为绿色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和水平。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工业消费品和食品为重点,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适应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家政服务,打造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精细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品牌,让老年人得到温馨照料和陪护,让婴幼儿得到细心看护和抚育,让年轻人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安心干事创业。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向世人更多地展示美轮美奂的青海印象、青海风采。扎实做好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冲刺工作,力争申遗成功。

(三)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全域青海整体功能更加协调。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认真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四个“实施意见”,抓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加紧报批海西区划调整方案,加快共和、同仁、贵德、海晏、玛沁等县撤县建市和湟中县撤县建区步伐,推动门源、民和、互助等三个民族自治县规划、建设、管理向城市体制转变。建设16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统筹地上地下建设,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试点,促进城镇生活更加宜人、更加宜业、更加宜居。

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加快城镇道路、垃圾处理、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扩大垃圾分类处置覆盖范围。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城镇教师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支教,鼓励公立大医院医师到农村牧区和街道社区开展诊疗服务。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推动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一核两带一圈”新布局,促进东部城市群提速扩容、转型升级。落实加快海西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意见,实施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补链项目。推进环湖地区特色种养、加工、旅游等产业发展。加大青南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好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发展规划。支持各县(市、区)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错位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提高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贡献率。

增强各类产业园区竞争力。进一步明确各类产业园区发展定位,进一步理顺各类产业园区体制机制,赋予各类产业园区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突出创新、循环、示范功能,集聚主导产业,激发各类产业园区动力和活力。通过实施一批供排水、电力、道路、燃气等项目,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功能。同时,统筹解决好园区外产业发展的问题,推动区内区外产业良性互动、竞相发展,不断筑牢企业创造财富的根基。

附件:

201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pdf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