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2.0版本下,上海全球城市之路如何走

2018-08-22 10:1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建华

原标题: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是要打造升级版而不是沿袭纽约、伦敦、东京的老路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全球城市是1.0版本,它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国际经济生产分工细化与深化过程发展而来,产业结构具有服务性与外生性,就业分化较为明显,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这些产业结构问题经过处理和纠正,但是目前全球城市2.0版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上海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发达经济体一般都会有一个或若干个全球城市,如美国纽约和洛杉矶、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等。但是,全球城市发展不仅具有地方与国家特色,而且应具有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全球城市是1.0版本,它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国际经济生产分工细化与深化过程发展而来,产业结构具有服务性与外生性,就业分化较为明显,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这些产业结构问题经过处理和纠正,但是目前全球城市2.0版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上海要建设的全球城市,应当避免纽约、东京与伦敦在发展过程产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超越现有的全球城市发展路径,利用长三角的区位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全球城市。简而言之,上海未来建成的全球城市,应当直接打造全球城市的升级版或中国专业版,而不能沿袭发达国家现有全球城市走过的老路,不能照搬照抄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经验与模式。

全球城市的中国特色:内外均衡的城市产业结构

全球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国际经济生产分工与协作进一步深化与细化的产物。全球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内外经济联结点和生产要素通道,而且是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核心节点,更是实施经济管理与控制职能的空间形式,其核心功能在于提高国际经济生产在分工细化与深化之后进行高效率协作。因此,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全球城市更多地基于对世界经济管理与控制功能的需要。总部经济、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网络服务、资本与金融市场以及专业服务业(会计、审计、法律、评估与决策咨询),在城市产业结构之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全球城市1.0版与2.0版在产业结构上有诸多不足。就全球城市1.0版而言,城市的产业发展不仅是基于本城市在世界经济生产分工与协作之中的位置与环节,而且是基于对外经济管理、指挥与控制职能的需要,但不是基于本城市区域的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在国内生产体系的作用、角色与位置。因此,全球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较为突出的外生性,即产业发展并不是基于本区域产业内生性不断升级所致,而是同世界经济生产分工与协作的发展直接关联。这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但也会导致城市产业不合理发展或出现偏态发展现象,即有些产业比重过大,另一些产业比重过小,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过于侧重外向型,产业发展过于服务业化。此外,相对于其他城市,目前这些全球城市的基尼系数也较高。土地租金和房地产价格在城市空间布局之中的作用过于突出。

目前,这些全球城市正在试图优化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制造业生产。这可称为全球城市2.0版本,但仍存在较多问题。由于这些城市的金融与房地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结构优化工作的进程收效甚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纽约市为代表的全球城市开始改变过于注重对外经济管理与控制职能的做法,发展内生性产业,特别是发展社会性服务业和都市制造业,并注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市公平与正义建设。但是这些政策与措施收效有限,至今纽约市的正规工作就业率不足,“二元城市”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那么,未来全球城市的中国产业结构特色应是什么样的呢?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未来全球城市的产业结构必然不同于纽约、伦敦与东京,而应根据我国与城市所处区位的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城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要建设全球城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与条件下进行的。由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状况所决定,全球性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会计、审计、法律、评估与决策咨询)大部分将继续留在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因此,全球城市的中国特色,应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与协同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有机配套、外生性产业与内生性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内外均衡的产业结构。

我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时期,上海处于大都市区化时期。上海拥有约2400万人口,人口规模超过任何一座西方国家的城市,目前城市常住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制造业对于促进上海就业,解决一般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上海作为我国未来的全球城市,既是国家战略的体现之地,又是国内外资本的来往通道,也是带动长三角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经济增长极,它在产业形式上将必然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局面,需要形成结构合理与内外均衡的全球城市产业体系。

总体而言,上海的产业体系应是内生性与外生性产业的有效结合,有效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而不是偏重于外生性产业或者进出口导向型产业;它应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融合与嵌入式发展,制造业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的重要凭借,服务业是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它应是生产者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吸引人才流入。内外均衡与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中国产业结构特色。

全球城市的时代特征:竞争与合作的城市区域体系

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城市发展之初,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聚集了较多物质资本,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较多,从而也吸引了国内外劳动力,于是出现了“超大城市超前发展”现象,即全球城市与周边次级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城市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明显,所处城市群之内的中心化与“二元化”发展现象较为明显。然而,经过近20年发展,随着信息化、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加速发展,当前全球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区域化和“扁平化”,城市之间的垂直型与水平型分工同时并行,区域越来越成为经济生产与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单元,世界上的主要科技创新都是来自于区域的协同创新,以区域的整体优势在国际经济竞争之中胜出。20世纪80年代全球城市发展之初的“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模式逐渐式微,全球城市的区域化特征不断凸显。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全球城市所在的区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全球城市正在呈现区域化的新特征。

全球城市区域既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城市范畴,也不同于仅有地域联系形成的大都市区、城市群、城市连绵区等城市区域概念,而是在高度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与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次级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区域化空间现象。全球城市区域,是以区域中的全球城市作为创新高地,其他城市充分发挥优势,整个区域经济形成分工协作关系的相对“扁平化”与“区域化”的创新体系。新世纪全球城市发展呈现出区域化的新特征,即城市区域内竞争与合作、分工与协作、垂直型与水平型分工同时存在,城市区域形成体系并作为经济腹地支撑全球城市的运作。

当今世界,在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过程之中,不同中心城市之间互动程度与频率不断提高。传统上全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生产价值链地域分工现象,即中心城市从事总部管理、金融服务和法律审计等服务业,利用中心城市的知识交流与信息传播功能,服务业占据支配地位;近域周边城市从事研发与实验中试等产业,避开中心城市高昂的土地租金;远域周边城市主要从事批量生产,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时至现在,大城市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除去生产环节价值链的垂直型分工之外,还具有不同区域水平型分工特色,即具有不同的协调发展模式。在一个有机组成的全球城市区域体系之中,全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关系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分工与协作模式,既有竞争又合作,以整体性的综合优势在国际经济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不同城市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互动协调的态势,形成整体上生动与活跃的区域创新局面与创新体系,形成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创新高地,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地区乃至全国经济转型。

其次,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应夯实区域性基础。

长三角地区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经济腹地与支撑地,也是未来全球城市区域。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化的国际背景之下,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必须积极融入并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并发挥核心节点城市作用,主动发挥龙头作用,同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积极互动。上海的非中心城市功能需要向周边城市功能疏解,一些产业向江浙皖地区转移;同时,上海也利用周边城市的比较优势,如浙江民营企业与互联网发展的活力、江苏外资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安徽的工业发展空间。一方面,提高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提升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的支撑与辅助功能。这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一方面,要整合本城市区域的要素,聚集高级的生产要素,通过聚集与扩散效应,利用要素禀赋,提升比较优势,发挥龙头作用,形成整体性优势;另一方面,以首位城市的形式带动长三角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成为国内外经济循环的联结点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通道。上海要利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优势提升城市能级,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次中心的城市区域,进一步明确城市分工,中心城市错位发展。目前,长三角区域有竞争也有互补合作,上海在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可利用江苏实体经济基础、浙江的市场活力与融资能力和安徽在新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总之,要发挥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比较优势,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垂直型与水平型分工,形成具有互相促进的错落有致与梯度有序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分工与协作、竞争与合作的全球城市区域,才能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是当今建设全球城市的必要条件和时代特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