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打造“人民城市”样板间,上海如何捋清城市治理千根丝、万条线?

2020-12-23 16:09 来源:上观新闻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上海正着力打造“人民城市”样板间。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城市建设的属性、规律与价值得以体现。

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党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城市是社会主义的城市。城市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地。历史上,我们党共召开过4次城市工作会议,1952年会议商议解决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后过度城市化问题,1963年会议解决城市经济生活突出矛盾问题,1978年会议提出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论断,2015年会议把城市发展战略着眼于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结合时代特征和城市状况,我们党不断提升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特色城市建设中不变的底色和根本追求。作为党的诞生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中,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从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重工业,确保城市及国家安全,到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城市经济硬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到新时代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造“五个人人”城市,无一不体现并落实了“城市的核心是人”这一社会主义城市的根本追求。

城市发展的规律遵循

城市,往大了说是国家治理的缩影,往通俗了说就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中国特色城市建设不是把既有的世界先进城市发展经验与规律再版、翻版,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扎根于中国城市的实际,将世界城市建设的经验和规律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城市治理千根丝、万条线,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牢牢把握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把牢城市发展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城市建设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决定了城市建设的使命、任务与方向,有利于构建效率、效能相统一的城市建设路径。从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从制定全局性任务到作出战略性部署,从完善城市制度的合理规划与实践到对各方资源的整合,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将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为现实。

第二,创新支撑,智慧赋能,提升城市能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增强城市创新策源能力和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方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聚起更强的动能。上海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赋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第三,优化管与服,涵养城市品质。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当前,城市治理理念已升级为“全生命周期管理”,上海要继续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要服务人民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全方位、全环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于“人民城市”建设的各方面,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涵养城市的温度、深度和广度。

人民城市的核心价值

人民是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在城市工作中一以贯之的原则。从十年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到如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建设赋予了上海这座城市新的使命、标识了新的方位、开启了新的征程。

人民城市建设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使命自觉,其价值意义更在于激发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人民城市建设以夯实城市硬件为保障,以升级城市软件为连接,鼓励人民作为城市建设的能动性主体积极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这一过程正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缩影。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