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李志刚: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建好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08-08 11:1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李志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重要转折点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过去高速度、大规模、粗放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发展重心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在此基础上,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人民福祉”和“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开启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全新纪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数亿人口脱贫并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然而,伴随近年全球经贸格局巨变,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土地资源趋紧,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传统依赖土地和资本投入的模式难以为继。据此,会议首次作出权威判断:我国城市化已经从快速增长阶段转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必须从“做大”转向“做优”。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需要做出根本转变,即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增量扩张”转向“提升内涵”,从依赖“资源消耗”转向注重“创新驱动”,从“经济规模”转向“以人民福祉为核心”。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总体要求,强调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民、提升人民福祉。也即是说,城市需要更加全面地回应居民美好生活需求,注重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兼顾生态、文化与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城市不再被视为单一的“增长机器”,而应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有机生命共同体,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公共空间资源分配,通过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塑造归属感、认同感、提升满意度。

会议首次将“内涵式发展”确立为城市工作的主线,标志从外部扩张转向内部优化的深层转型,城市发展的逻辑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再依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而是通过优化存量资源、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空间品质来创造价值。具体而言,内涵式发展强调创新、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源,而不是单纯依赖土地财政;强调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而非低效重复建设;强调塑造更有温度、更具特色的生活空间,而非追求同质化的城市景观。为推动这一转型,会议提出一系列战略调整要求,涉及理念、方式、动力、重心和方法等的全面转变。首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居民福祉置于城市治理的核心,而不再以GDP或投资规模作为目标。这就要求城市规划更加重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宜居性和公平性,要把居民真实需求纳入决策体系。第二,在发展方式上要从外延扩张转向集约高效,通过控制新增建设规模、强化旧区更新、提高空间利用率,推动从“土地换增长”向“效率换质量”的转变,减少环境负担,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动力上,要摆脱“千城一面”的同质竞争,塑造各地差异化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将“地方性”转化为竞争力。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和行政投入的重点需从“看得见的硬件”转向治理体系、公共服务和智慧化平台等“看不见的软件”,包括精细化管理、社区参与、数智化治理等。最后,在方法上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系统协同,加快“左右叠加、上下贯通”的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共享发展,避免“城市繁荣、乡村衰退”的非均衡式现代化。此外,还要有“历史耐心”,摒弃短期政绩冲动,重视长期的、不可立即量化的“潜绩”。据此,城市工作的考核体系也需做出改变,不再单纯以GDP增长率和建设规模为主要指标,而应纳入债务风险、公共服务质量、生态健康和居民满意度等更全面的评价体系,防止问题积压与“击鼓传花”现象,以此形成稳定持续、质量优先的城市治理文化。

对人口和空间规模巨大的超大特大城市而言,会议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此类城市不仅需要继续发挥经济和创新优势,还要强化人口质量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生态宜居力。大城市应通过优化教育、医疗、住房、公共交通等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吸引力与人口综合素质;通过保护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塑造独特城市品牌;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动智慧治理,实现更精准的服务与治理;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多元共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通过城市更新和公共设施提升,让全体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幸福感。

综上所述,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全面进入以“存量提质、内涵提升”为特征的全新阶段。未来城市发展将不再以扩张为目标,而是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核心愿景:既有经济高度,也有民生温度;既推动创新,也注重公平;既提升物质水平,也强化文化文明,实际是从城市发展理念、价值体系和治理范式的全面重构。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持续投入、系统治理、创新驱动和文化引领,也需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民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唯有如此,中国城市才能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并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展现独特优势,进而成为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