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关于地下空间开发和黄河源区保护,民进中央这样建议

2022-03-11 09:47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黄河源区保护,分别建议要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体系,加快推进黄河源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体系

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建设发展,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已成为发展趋势。针对地下空间资源不可再生且不可逆,粗放无序的开发利用严重影响城市功能需求及开发安全、制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民进中央建议,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体系。

民进中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尚未整体统筹,仅有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出台了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导则或建设管理办法;地下空间规划粗放且以浅层为主,功能较单一,已开发的地下空间主要集中在浅中层,由于前期规划缺失,不仅商业利用率低,也错失空间深层次开发机会;缺乏融合性的标准规范,地下空间规划涉及诸多领域,由于对地下空间的权、界、用途不清,各部门分头管理、审批,导致规划时依据模糊。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首先要摸清底数,绘制地下基础设施“一张图”。以城市为单位,开展“公益性地质勘探”普查,统筹协调通信、水电、抗震等数据信息采集。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地上地下“一张图”,为不同周期开发、利用打好基础。

同时,全面梳理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相关技术规范。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标准》为蓝本,出台全国性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技术标准;组成联席工作专班,编制地下空间规划方案,明确开发功能区对应的开发深度;指导各地区科学规划浅层及次浅层空间,并弹性预留深层空间,方便技术成熟后深度开发。

其次,明确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牵头单位和职能部门。由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分配,规范审批、出让、划拨等管理权属,统一审批职能和标准。完善地下空间开发的日常管理,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做到分层开发、高效开发,保证地下空间利用效益最大化。

此外,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地下空间的取得、转让、抵押等提出明确的法律依据,仿照地上建筑,对地下空间的分层数量、容积率进行核查,颁发使用权证;对地下空间的转让、租赁、抵押等行为进行确权,避免因权责不明制约开发积极性。做好地下空间开发用地招投标、审批、出让、危险性评估等工作。

加快推进黄河源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源区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民进中央建议,加快推进黄河源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黄河源区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一是生态保护面临挑战,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有待升级。部分生态功能区湿地水位和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湿地面积萎缩,水源涵养功能退化,一些草原“两化三害”问题严峻。二是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强。由于源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并受地方财力限制,防洪工程建设欠账较多,防洪减灾能力不足,河岸侵蚀现象突出,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遭受破坏。三是生态环境执法能力有待提升。源区大多处于高海拔、高寒、山地区域,对执法装备的可靠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要求较高,但由于经费不足,执法车辆、现场查验设备落后现象较为普遍,难以适应源区生态管护需求。四是保护与发展矛盾有待化解。源区畜牧业粗放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导致草畜矛盾突出。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造血型”补偿方式不足。在单一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村合作社模式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标准化偏低。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应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退牧(耕)还湿、扎堵填沟等湿地修复工程,推进退牧还草工程,扩大草地免耕补播和光伏治沙试点,加大沙化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黄河珍稀特有鱼类就地与迁地保护。

其次,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推进黄河上游防洪治理,进一步加强源区黄河干流护岸工程规划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优先解决中小河流城镇河段河堤损毁严重、防洪不达标等问题。以小流域为单元,深入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结合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实施生态修复,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和水平。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覆盖,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检查。

同时,强化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健全执法经费财政保障,提高执法装备水平,明确各级执法机构装备建设标准,创新管理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创新流域环境监管和执法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塑造“无人机侦察+执法终端+指挥中心+数据融合+专家会商+应急联动”的生态环境监管新模式,帮助各级执法人员高效执法、规范办案、智能稽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定期培训、法规政策解读等机制,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此外,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强中央财政对源区各类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源区生态产业帮扶基金,用于支持源区绿色农业、低碳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在严格控制规模、有限度新建配套设施的前提下,利用当地居民的住所和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将生态旅游升级为高端的生态体验。对源区特有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闲置劳动力发展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制作,丰富和完善藏药产业链。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