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龙瀛课题组发文揭示全球收缩城市空间分布的未来变化趋势

2022-06-10 10:11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近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利用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DMSP-OLS和NPP-VIIRS)和重新定义的自然城市边界识别和预测了全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口)收缩城市(图1)。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城市间人口迁移趋势及其对大城市潜在的积极效应。最后提出了收缩城市应对策略,以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11(SDG11)的实现。

2.png

图1 自然城市定义与收缩城市识别框架

收缩城市通常以显著的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和空间破败为特征,并已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已有研究较多关注过去和未来全球城市增长的变化趋势,忽视城市收缩现象。当前缺乏全球范围内统一口径的城市人口普查数据,难以准确判读全球收缩城市的过去发展和未来演变。此外,现有可持续发展目标均基于快速城市化背景提出,而收缩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合理有效应对收缩城市现象,将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研究发现,1992–2000、2000–2012和2013–2018年三个历史阶段的全球收缩城市数量占比分别为9%、16%和27%(图2);且三个时段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逐渐从东欧和中亚扩散到北美、西欧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预计到2050年,收缩城市总数将达7166个,占所有城市的37%。收缩城市从相对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蔓延,从小规模城市向大、中城市蔓延(图2)。

为揭示收缩城市人口迁移规律,研究借助百度慧眼数据描绘了中国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结果证实收缩城市的人口流出,进一步加剧了大城市的集聚(图3)。此外,收缩城市与大城市的长期共存,有利于均衡生态环境,提高公共资源的公平性和使用效率,这也有助于推动SDG11的实现。此外,当前多数国家已提出的城镇化战略对于应对收缩城市并无显著影响(图4)。

3.png

图 2 全球收缩城市四个时段的总体变化

4.png

图3 中国自然城市和典型收缩城市人口迁移趋势

5.png

图4 2013-2018年国家城镇化政策与收缩城市占比之间的关系

注:NC、SC分别指自然城市和收缩城市

研究基于量化模型提出了应对收缩城市的可行性方案。

收缩城市空地再绿化。这将有利于保护绿地,改善局地热环境,扩大陆地碳汇,适应气候变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建设紧凑型城市。这将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福祉和降低公共服务支出。

研究结果将为政府和规划师提出因地制宜的收缩城市应对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持。

上述成果以“全球收缩城市夜光遥感监测及其应对策略”(Satellite monitoring of shrinking cities on the globe and containment solutions)为题,于2022年5月16日在国际期刊iScience (Cell子刊)在线发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龙瀛副教授为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lead contact),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晓玲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后孟祥凤为论文合作作者,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小城镇的转型发展与治理研究,项目号:71834005)和面上项目(城市收缩背景下城市空置的智能测度、机理认知与规划设计响应研究,项目号:52178044)共同资助。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推动城乡权利平等开放,促进城乡人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