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盛鸣、王雅桐:统筹谋划、精准匹配,让新时期城市规划助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2025-08-18 09:1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盛 鸣,城乡规划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乡治理专委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副总规划师

王雅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

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转变”: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发展动力、转变城市工作重心和转变城市工作方法。城市规划工作长期以来将立足当下、谋划未来作为重要使命,新时期更需要响应新变化、适应新需求,做好空间和要素供给。

第一,深刻认识到未来5-10年是我国城镇化增速换挡、质量提升的关键期。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56.1%,2025年全国城镇化率67%,至2035年预计达到70-75%左右。纵观全球,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先后用约10年时间将城镇化率从65%以较快增速提高至70-75%,并随后在此区间内稳定20年以上。参照国际经验,未来5-10年我国城镇化仍有增长空间,并将迎来增长速率拐点。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城镇化率的提升将带来内需潜力的稳步释放,城镇化率增长速率拐点的到来将对城市存量提质增效提出更高要求。城市规划工作应回归和聚焦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以务实的空间响应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第二,加强统筹谋划,继续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前瞻性、引领性作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调保护为前提,划定了三条基本控制线,明确了全域全要素的保护开发的依据。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框定的底线约束条件下,重拾城市规划研究的系统思维和战略价值,研判识别具有“扳机点”作用的城市发展领域与空间载体,凝聚政府、市场主体等多方共识,将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和精准投放到最有价值的领域和空间。立足全域全要素空间底盘,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向新兴领域拓展,跨界衔接低空经济、海洋经济、新能源设施、新型通信设施等新空间需求,主动引领未来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

第三,聚焦精准匹配,持续服务新发展阶段人民生产生活的新业态、新场景。精准把握目标产业的发展需求,创新供给和定制新产业空间,以全流程伴随式规划规避“项目等地”或“地等项目”的情形。人本规划设计新生活空间,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民生幸福的15分钟生活圈,不断追求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灵活服务新消费空间,促进城市规划工作向前端、后端延伸,贯穿片区谋划、项目投拓、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商业运营全链条,以空间为容器承载复合多元的新业态新场景。通过城市规划工作提升空间价值,激发城市活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四,数智手段赋能,不断创新开展新时期的科学理性规划。2015年我国城市数量653个,2025年我国城市数量超过690个,全球城市数量约1.4万个。面对可数的城市样本,多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挖掘城市生长发育、要素配置的规律,提升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应用动态追踪流动要素的大数据,挖掘城市间与城市内部的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迁移特征,更明晰地引导城市规模能级跃升、动能结构优化与空间格局完善。应用静态的多源空间大数据,借助其关注到微观个体的特点,穿透式挖掘区域、城市和城市片区等不同尺度的人、地、财空间特征,更有效地引导资源要素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