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开发为考古遗产“让路”

2023-05-11 10:5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丁长伟

“这处考古遗址能够保存下来真是不容易啊!”元和塘古窑遗址发掘项目领队刘芳芳站在遗址前感慨。当地原本有古窑址,按照“小遗址”保护思路,在周边规划建设文旅商业街的设计方案本已做好,但经过周密调研后,地块用途从开发变成了保护。

今年3月初,经过专家论证,确定元和塘古窑遗址为南宋礼制文献《中兴礼书》所载的“平江官窑”。这一发现不仅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证据,也对研究全国窑业发展及流通史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

对待考古遗址的态度和做法,考验一座城市的宽容与耐心。苏州的态度果决而坚定,让周边商业街区开发为考古遗产“让路”。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元和塘是重要的文化廊道,要高度重视,按照“大遗址”的思路保护以古窑址为文化核的整片区,用精细化的态度修复街巷及滨水建筑。

元和塘古窑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沿着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纪元路往西,驱车来到元和塘附近,河道两侧分布着大型窑址群,上面撑起了保护大棚。可以看到,古窑遗址地处闹市,周边商贸林立,不少商住项目正在开发建设中。

刘芳芳介绍,元和塘古窑遗址是目前苏州已发现的古窑遗存中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面积最广、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窑业遗存,具有很高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目前遗址划定红线区域为58000平方米左右。

发掘出来的文物,现在大多被收藏在陆慕考古工作站的库房里。夔龙纹、云雷纹、缠枝花卉纹……刘芳芳告诉记者,当时专家确认元和塘古窑为“平江官窑”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出土器物具有明显的青铜器风格与宋代风格的纹饰,通过对照官方烧造礼器的图册《宣和博古图》及《三礼图》,能找到对应的器物。

“这些陶器烧造的精细程度,以及仿青铜器纹饰,都应当是皇室祭祀所用。我们也从考古的证据上发现了明清时期金砖烧造技术是由南宋时期传承、流变而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说。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也认为,从元和塘古窑遗址的窑炉结构,包括窑炉前面的工作面,窑炉砌筑工艺条砖铺的那些道路等来看,呈现出官府背景做法的一些典型特征。

宋代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如今,“平江官窑”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认为,即便放眼全国,类似苏州元和塘古窑遗址群这样规模的宋代高档陶器窑址也相当罕见。

遵循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统一的原则

从2016年到2022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元和塘两岸开展了四次科学田野考古发掘——

2016年,在对南窑遗址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共发现文化遗迹66处。出土了上千件黑陶片和数百件可修复的瓷器,许多黑陶片上还刻有一些特殊的纹饰。

2019年,在南窑北区再次开展抢救性发掘,共发现文化遗迹18处,出土各类遗物228件(组)。

2021年、2022年,在古窑址区发掘面积为2918平方米,发现窑炉、晾坯区、沉淀池等遗迹99个,发现金砖、陶罐、陶灯等文物225件。遗址出土的一批黑陶器,如灯、尊、罐,都是过去未发现过的器物。

考古发掘不易,开发保护更考验决心与智慧。

2022年2月26日,苏州市叫停了位于元和塘附近的陆慕老街项目。当时老街项目已经完成所有规划、筹备工作,如果没有这一及时叫停,“平江窑”这一重要历史遗存有可能就不复存在。相关文物考古专家表示,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叫停,背后彰显的是苏州对历史文物保护的决心和担当。

苏州按照“大遗址”的思路保护,以元和塘古窑遗址为中心,拓展保护范围,挖掘保护价值,创新利用方式,使其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相城区副区长朱向峰介绍,目前相城正在科学编制文物保护规划,规划建设“苏州元和塘古窑遗址公园”,遵循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文物保护、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让考古遗址更好地“活”起来。

“做好元和塘古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还要充分利用科技考古的手段,加强系统研究,梳理、阐释遗址的价值内涵,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讲好文物故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说。

讲好文明探源的“苏州故事”

“平江官窑”的重现,不仅是苏州考古史上的重要突破,也是苏州当前推进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体现。

此前,苏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一方面,对草鞋山遗址、木渎古城等一批历史遗迹进行研究,形成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全面推进考古发掘工作,近十多年发现重要遗存100余处,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4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万余件,考古发掘项目先后4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活化利用考古研究成果,依托苏州103家博物馆举办考古成果展览,开展考古知识科普和公众考古活动。

去年6月,苏州将“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写入《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据悉,苏州年均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勘探140项,年均勘探面积700万平方米,在抢救保护大批珍贵文物的同时有力保障了土地出让和城市建设。

“平江官窑”的确定,激起了苏州探源文明的更强动力,该市正在拿出更多具体举措:完成文明探源丛书设计,计划出版《草鞋山出土文物精品图录》《苏州考古资料汇编》等著作;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对东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等课题加强联合攻关;成立苏州市吴越史地研究会、苏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召开纪念草鞋山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会议,提升苏州地区重要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影响力。

探文明之源,寻文化之根。伴随着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推进,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更加坚定文化名城自信自强,坚持保护、传承、激活文化遗产,讲好文物保护“苏州故事”,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更多苏州贡献。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