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以人为中心”重塑城市结构 TOD给成都带来了什么

2023-11-23 10:48 来源:四川日报

11.png

陆肖TOD项目现场。(图片均由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22.png

三岔TOD项目现场。

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从成都智远大道进入双凤桥TOD项目,满眼可见郁郁葱葱的绿色。在这里,成都首个TOD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已经封顶,预计2024年即可投用。未来这里将实现以轨道交通串联高效率出行的生活方式,提升群众高品质生活。

作为一座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是成都公共交通的一种主要方式。依托轨道交通而生的成都TOD就像一个个引擎,把人流高效地输送到各个地方,也由此串联起城市的建设。

成都TOD与城市的转型发展同频共振。2019年至2022年年底,成都已全面启动实施24个TOD项目,“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TOD 开发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初见成效,TOD营城模式逐步彰显。现阶段,成都正在全面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交通串联城市生活,为市民打造出行便捷、配套完善、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都TOD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及城市有机更新作出了有益探索。

人的出行 “人车分流”互联互通

“入住TOD马上一年了,感受到交通上的便利。”方长军是成都梓潼宫TOD的首批业主,因为住宅区和地铁站实现了互联互通,他感叹出门就能乘地铁、步行就能回家,节省了不少通勤时间。

以人为中心,成都TOD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出行。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杨鶤提到:“平原地貌地形平坦、生态优美,公共交通向四面八方衍生慢行是比较惬意的出行模式。”同时他表示,成都也面临和其他超大城市一样的“大城市病”。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支持TOD模式,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鼓励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在政策指引下,成都轨道集团创造性提出了解决方案。“在现阶段克服‘大城市病’,重新把‘车的社会’改造为‘人的社会’”。杨鶤打开成都TOD的规划示意图,位于TOD项目中心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刻意避开了城市主干道等车流量大的区域。同时,在站点周边200—500米范围内,设置架空连廊和地下慢行通道,实现完全的“人车分流”网络体系,更加注重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步行体验。

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三岔TOD是地上站点,未来将通过空中连廊方式,连接写字楼、学校、住宅、商业等功能板块。“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2024年9月将在这里办学,目前项目一、二期主体已经封顶,下一步在学校内部也要建设空中连廊。”三岔TOD项目工程负责人杨春说。

按照设计规划,未来成都TOD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将更为完善,城镇居民所期待的新型出行方式将进一步变为现实。

人的生活 “137圈层规划模式”满足多维需求

“我们居住的项目周围,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分布,附近还有医院,感觉生活很方便。”除了交通上的便利,方长军对梓潼宫TOD周边的公共服务配套也赞不绝口。

有的居民还没搬过来,就已经让孩子在TOD项目附近的学校就读了。“娃娃今年要上幼儿园了,这边又正好开学,我们就先过来读了。”市民熊安婷说,“等以后搬过来住,娃娃上学就更方便了。”

成都TOD在设计之初就遵循“137圈层规划模式”,构筑“一核多圈”的区域格局,满足人们对商务办公、居住生活和休闲娱乐的多维需求,在100米半径的核心区,精准导入酒店、办公、零售商业等多元业态,打造“引客流变商流”的消费场景;在300米半径的次核心区,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提供兼“集聚与辐射”的公共服务;在700米半径的非核心区,以低密度开发,重点构筑住宅、公园等生活生态空间,营造“从城市到自然”的诗意栖居。

2023年年初,成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强化规划引领,提高城市发展能级”中特别提到TOD模式,尤其强调各类用地的科学布局。

而成都TOD正是以人们的工作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把办公、酒店、商业、零售、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住宅等多种业态集聚在步行就能通达的范围内,逐渐实现“15分钟生活圈”。在这里,“137圈层规划模式”得到具体应用,上班族、老年人、中小幼学生等各个群体,生活需求都可以在TOD功能区内得到满足。随着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逐步过渡,成都TOD将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更完善的方案。

人的未来 拥有蓝天绿地的未来公园社区

“这里配套齐全,机构专业。”谈及幸福桥TOD项目的社区养老机构,60多岁的刘晴峰老人连连点赞,“这里绿化也做得非常好,公园又多又大,我很满意。”

在城市中生活,除了“衣食住行”的便捷,生态绿色、亲近自然是更高的要求。成都TOD身处公园城市,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全力满足TOD居民对绿色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需求。

前不久,双凤桥TOD获评成都市2023年片区综合开发及韧性城市建设领域“十大百佳”案例。项目规划设计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区域绿地系统与雨水利用低影响系统联合,形成“生态栖息地+生态公园+微绿地”的大、中、小生态海绵体系,有效平衡高强度综合开发需求与城市生态保护利用,提升公园城市场景的可感、可知与可及,构建片区安全绿色的生态屏障。

在城市新区,结合TOD轨道站点,突出“近山不邻山,绿楔环四城”的特点,彰显山、水、城和谐相融风貌;在老城区,适当增加开敞空间,通过多层次公共空间、慢行系统、城市绿道等,提升环境品质,展示公园城市的独特个性和独有魅力。成都TOD建设统筹站点周边文化、功能、空间与自然资源等要素,让城市空间“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整体协调、端庄典雅”。

不只是公园绿地,“我们在设计中会首先考虑在地下通道引入自然光,这样可以减轻人们在地下行走时的幽闭感。”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副总工程师王华文以陆肖TOD为例表示,这里和轨道交通站点连通的廊道,以下沉广场为景观,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能避开烈日阴雨,使市民有更舒适的慢行体验。

能够看到蓝天、享受绿地,是成都TOD探索建设未来公园社区的愿景。2023年4月,成都市发布《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以人的幸福美好生活为中心,提出“三大愿景、四项原则、七大特征、九大场景”。同时,新津“TOD+5G”未来公园社区入选成都市首批未来公园社区十大优秀案例。

“未来公园社区是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细胞工程,TOD也将在这一工程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华文介绍,TOD项目要构建起“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多层次公园体系,真正让绿色成为TOD项目的底色,彰显公园城市美学价值、减碳效益。

如今,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未来社区已成为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它的主要特征。截至目前,成都TOD已建成投用5座市政公园,绿化面积约35000平方米;设计建造7个“口袋公园”,绿化面积约22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4个,剩余3个正在积极筹备开工。

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道路上,TOD综合开发将坚持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综合布局,集合多元化的城市功能、实现高效率绿色出行、打造高品质绿色公共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公园社区。(记者 林豫朗)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