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2024-02-29 10:20 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导读

2月2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微信图片_20240229102114.png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2月2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不断在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北京:抓好“牛鼻子”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郭兰峰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目的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目前,分批分期推动相关功能疏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控增量,严格审批在北京落户的一般性制造业等项目,一批原来准备在北京落户的非首都功能设在京外。同时绝对不搞“一刀切”,对于符合“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比如社区的一些“菜蓝子”工程,这些便民的服务设施,积极予以保障。

另一方面,有序推动存量向外疏解。坚持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稳妥有序推进疏解工作。一是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向京外有条件的地区转移。2014年,从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业有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二是推动中央单位所属非首都功能疏解。

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在发布会上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正在有序拉开、基本成型。首先是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已经全部建成投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现在成为市民群众休闲锻炼的一个非常好的场所。大运河津冀段全线62公里旅游通航,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城市副中心对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力稳步增强。

夏林茂表示,用减量来倒逼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城市深刻转型,实现了减量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重点有几方面工作:一是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数字经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还有一批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比如医药健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二是腾笼换鸟。疏解腾退空间在优先保障中央政务功能、补齐便民服务短板的同时,也为高精尖产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承载空间。三是改革开放。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夏林茂表示,十年间,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4万亿两个大台阶,人均GDP、劳动生产率、万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在全国省级地区一直处于最优水平,走出了一条减量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闻发布会上,郭兰峰介绍道,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中央区域办会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与中央有关部门一起,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2015年6月,中央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此为蓝图,中央区域办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方案,将这些重点任务分解细化,而且每年都通过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对这些任务进行清单化闭环式落实,同时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产业、教育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形成了目标一致、层次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

第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眼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构建形成了疏解的方案和政策体系,推动首批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同时也出台了关于户籍、投资,以及疏解到雄安的职工或者企业的工资收入等政策。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不断在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第三,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雄安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好以后才开始建设。当前,雄安新区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显现,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白洋淀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新区也有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代码、车牌等。

第四,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个市级部门、近3万多工作人员已经迁至副中心办公,环球影城成为旅游地标,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已经建成亮相,副中心的生活品质正在不断提升。

第五,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北京和河北联合成立了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10多家北京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取得实效,2023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2200万标箱,比2014年增长58%。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空气质量最优城市。唐山提前完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十四五”目标任务。

第六,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交通、生态、产业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目前,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2023年区域PM2.5是38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北京市是32微克/立方米,“北京蓝”成为一个常态。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持续强化,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万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同时,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99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直接结算。

第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各种显性隐性壁垒正在破除,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230余项高频特色便民服务实现了“自助办”,自贸试验区51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总的来看,过去的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郭兰峰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牢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心使命,加快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