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2023年9月25日上午,学术对话四十五“乡村连片建设与规划应对”在武汉成功召开。会上,学会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教授陈前虎作了题为《乡村区域化的类型特征、动力机制与规划应对》的报告。
陈前虎 学会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
陈前虎介绍了浙江省通过20年“千万工程”的乡村建设历程,探索出由点及线到面、由单维到系统、全方位打造“低成本、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指出“乡村区域化”是乡村地区的发展,在经历早期的混沌、中期的分化,最终走向更大地域尺度的有机分工的进化过程。随后通过浙江省淳安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常山芳村-新昌特色村镇“竞合体”以及杭金衢三地三镇产业文化发展“和合体”3个案例,阐释了乡村区域化“强弱整合”“强强联合”“弱弱组合”三种类型特征,提出“高层拉动-中层推动-底层驱动”是乡村区域化产生的动力机制。从规划应对的角度,陈前虎教授认为在当前社会价值认同的大环境下,规划师应该有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直面“如何创新公共产品供给(从无形的政策制度到有形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难点,而规划的重点则在于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提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乡村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
首先,陈前虎教授介绍了3个浙江省的美丽乡村案例,展现乡村连片建设的类型。
案例1:淳安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
该模式通过两种方式带动了半壁淳安共同富裕,一个是红色旅游精品示范带,第二个是精耕绿色农林特色产业带,统筹规划,这种模式后来写进了浙江省委2021年度文件之中,按照建立“七个一”的要求,所带动的淳北淳西南振兴联合体成为很多县市争相学习的以强带弱模式。
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主要做法
案例2:常山芳村-新昌特色村镇竞合体
该组合模式坚持“特色化竞合”,让乡村多元振兴,依托本地油茶资源,做大做强常山油茶品牌;通过“山海协作”,发展丝瓜络、月季、中医康养等“一村一品”产业。对外通过山海协作, 对内推广油游融合、建立“两山合作社”,发行共富消费券、创立“早上好”品牌,探索发展和治理创新路径。把“早上好”品牌作为凝心铸魂的“主引擎”,强化品牌引领,全力激活共富动能,注重品牌转化,迭代品牌价值,全新搭建共富联盟,由达塘村联合黄塘村、郭塘村,组建“三塘”党建联盟,推出“景区+花海+研学”组合发展模式,发挥“能人书记”治村兴村的带头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案例3:杭金衢三地三镇产业文化发展和合体
该模式通过“五共”实现片区的共富,亮点做法主要包括创新组织机制、强化顶层研究、推进协同联动,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些共建,包括民生四项统一的供给,区域服务设施的辐射,古镇古村的保护和文化活动的推广等。其中,围绕莲子的生产成立了莲子协会联盟,发布了七年区域公用品牌,设立品牌研究准入的技术指导中心以及市场推广中心,通过专业化的软硬公共产品的供给,极大提升莲子产业的竞争力。
结合上述3个案例,陈前虎教授提出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关于乡村区域化的概念内涵。他提出乡村地区的发展,在经历早期的混沌、中期的分化,最终走向更大地域尺度的有机分工,暂且将乡村地区的这一进化过程称之为“乡村区域化(Rural regionalization )”。
二是关于乡村区域化的类型特征。他以浙江省淳安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常山芳村-新昌特色村镇“竞合体”以及杭金衢三地三镇产业文化发展“和合体”3个案例作为类比,阐释了乡村区域化“强弱整合”“强强联合”“弱弱组合”三种类型特征。
三是关于乡村区域化的动力机制。他将其归结为“高层拉动-中层推动-底层驱动”三个维度,即乡村地区经历早期的混沌、中期的分化,最终走向更大地域尺度的有机分工的乡村区域化过程。一是底层需求驱动力机制,由于生产效益、物流效率和品牌效应等公共产品的缺乏,造成乡村基层对于规模经济驱动的需求较大。二是中层组织推动力机制,面对人口外迁与空心化等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城乡融合政策效应和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因此加大推动乡村连片发展来降低交易成本。三是高层政策拉动力机制,在“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内核驱使下,同时响应共同富裕的政策要求以及地方行政绩效创新的发展需求,形成了宏观层面对于乡村连片发展的社会价值认同的驱动力。
四是关于乡村区域化的规划应对。他提出三个策略:一是在社会价值认同的大环境下,规划师应该有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二是小散、封闭和割裂(固有天性)使得乡村地区无法有效组织公共产品,过高的交易成本阻滞了乡村内部、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与重组,规划直面的难点就是如何创新公共产品供给(从无形的政策制度到有形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三是为了促进乡村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规划的重点在于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提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
供稿单位: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