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首都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以更科学的规划引领、以更系统的制度设计、以更务实的探索实践,推动首都城乡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原标题:乡村规划推动首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
作者 | 蔡晶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乡村规划处处长,北京市委党校第 68期中青班学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部署。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治理工具,既是优化超大城市发展空间、解决超大城市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也是统筹乡村全面振兴的“试金石”。在首都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以更科学的规划引领、以更系统的制度设计、以更务实的探索实践,推动首都城乡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新时代首都乡村规划的战略使命与现实意义
(一)从理论逻辑看,乡村规划是推动首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规划既是实施乡村建设各项活动的法定依据,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公共政策工具。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2024年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强调“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由此可见,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把握既是一以贯之、又是与时俱进的,强调了乡村规划在乡村振兴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从规划体系看,乡村规划是完善首都规划体系的内在要求。在首都规划体系中,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为代表的乡村规划,对于首都规划落实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城乡统筹,全面实现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一体化”。北京市要在乡村振兴中走出一条农村规划新路,要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强规划统筹,着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全市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三)从现实需求看,乡村规划是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北京是“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乡村地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全市集体土地占比达到77%,乡村地区对于首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也是解决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一方面,需要推动城市优质资源进入乡村,实现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强城乡功能紧密联结。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乡村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拓展乡村多元功能,打造消费应用新场景,使农村郊区从承担稳产保供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成为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的战略腹地。通过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实现“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二、乡村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夯实乡村地区空间基础底盘。一是明确发展定位,增强规划引领效能。明确各乡镇发展定位和各自发展的侧重点,强化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城镇和村庄的分类引导,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目标。二是框定安全底线,提升空间安全韧性。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及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底线管控要求,加强防灾减灾和韧性建设,巩固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三是优化结构布局,发挥空间统筹作用。科学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加强各类空间的系统治理,持续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有序引导各区逐步形成大疏大密、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城乡空间形态。
(二)以有序实施支撑发展,高水平服务首都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统筹引导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在乡村合理布局,积极培育农村新质生产力,有序承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二是挖掘乡村资源资产价值。深入挖掘乡村地区自然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空间设计,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标。三是强化乡村资产运营。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与实现路径,加强资源资产的塑造、分配、策划、运营和管理,将资源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资产价值提升。
(三)以深化治理保障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供推动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健全市级统筹、区级主责、乡镇落实、村民和集体组织全程参与的保障机制。一是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政府部门要加强乡村规划实施统筹,加强规划和土地政策的融合创新,加强规划土地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精准对接、协同发力,不断提高各项政策的保障效能。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动村民全程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献计献策,培育更多新农人、新创客,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三是推动多元协同共治。发挥好责任规划师、建筑师、估价师、园艺师、农业技师及多师协同作用,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在地化陪伴式的技术支持和赋能。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首都乡村规划唯有坚守底线思维筑牢根基、运用战略思维谋划全局、把握辩证思维破解矛盾、依托系统思维贯通全程,方能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画卷,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北京范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