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前,政策环境更加友好、外部支持不断向好,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挑战?从传统模式向新时代教育模式转型和发展,探索科学路径和技术方法,是各民办高校正在思索的方向。3月15日,建筑与土木大类高校学科建设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在渝举行。
专家学者们正在进行研讨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作为主办方,邀请燕京理工学院、成都文理学院、昆明城市学院等9所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为主题学科的民办高校负责人共同探讨学科发展,并特邀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相关学院专家参与研讨,直面建筑与土木大类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挑战。
会上,专家们讨论,随着经济转型,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建筑和土木工程模式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技术、新理念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们建议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强跨学科融合,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合作机制。
赵万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万民介绍,学院于2021年8月由建筑与土木工程两学院合并成立,初步完成了大建筑与大土木的学科融贯,目前,致力于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建设的教学和科研领域。“我们正在积极融入整体的高校教育环境中,获得学科的主动性和话语权,探索和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道路。”
赵万民认为,目前,建筑与土木大类看起来不像过去那么“热”了,但这并不代表行业的衰退。“这个行业是有较高技术支撑的,它不会昙花一现,反而有更稳定的内核,”他谈到,当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对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更新持续推进,大土木、大建筑行业依然是刚需。”
他提出,应对时代的新要求,大建筑与大土木学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好工科、计算机、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更加注重如AI等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前到企业或者一线单位去了解行业的最新变化和要求,以及学习文化和社会类的知识,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等。
这与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郭辉的观点不谋而合。“正因为这样,现在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转型期’,我们这次研讨的目的也正是寻找行业未来新的可能性。”顺应发展,在人才培养上,高校会更多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文情怀,“让环境更漂亮,并赋予空间生命力,去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我们培养这样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与会专家合影
郭辉认为,“好专业”和“差专业”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定义,二者完全可以相互转化,学生并不是要转行,而是要更加多维度去发展。比如游戏等场景中的AI、VR虚拟空间,其中的人居环境也需要大建筑类、大土木类的基本知识去构建,“我们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多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他谈道,未来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更要去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特殊群体,比如说一些患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通过环境去改变和改造、残疾人的出行问题需要更多有温度无障碍设施和人性化去引导。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鲁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主办,该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华盛明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承办。
供图: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