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正文

杨伟民:编制“十五五”规划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2025-04-23 11:0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作出系统安排,明确要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历史地位。“十五五”时期,要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再经过“十六五”时期(2031—2035年)的冲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规划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时期的关键规划。

曾参与过国家多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编制并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

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您曾参与过国家多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编制。从您的研究视角来看,应该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条件?

杨伟民:从2026年到2035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五五”时期,也就是从2026年到2030年,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从发展条件来看,“十五五”时期,我国有条件实现略高于“十四五”时期的增长。这种增长是结构有优化、技术有进步、效率有提高、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拥有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体系,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虽然也有被“卡脖子”的技术,但产业链是最全的,我国的生产能力大于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不愁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现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减少,劳动力资源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但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有1000多万,尽管给就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但这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源泉。三是拥有便捷的基础设施。我国已经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和水平是全球一流的。四是拥有潜在的庞大市场。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14亿人口的潜在国内大市场,也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空间极大。五是拥有众多的经营主体。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达到5600多万家,这一数字彰显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强大活力和规模。全国个体工商户规模已达1.2亿户左右。六是结构性的发展空间很大。我国在快速发展中遗留了一些结构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结构性红利、结构性发展空间。此外,我国经济治理和经济体制仍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革的空间,完善经济治理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会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要使发展条件变为现实的增长,需要有所作为,加大政策和改革力度。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把监管政策和宏观政策放在一起,并要求监管政策与之协调配合。这些政策方向和力度会延续至“十五五”时期,至少会是“十五五”前期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这都有利于“十五五”的发展。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也释放了重要信号。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中,包括在编制五年规划中,对扩大供给很重视,对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消费重视不够,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的生成机理、内生机制、有效政策研究不够,经济政策更多的是扩大投资、扩大供给。“十五五”时期,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可能是支撑经济增长的最可靠来源。经济发展的思路必须尽快转变到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上来。

从出口来看,2020年至2024年,我国净出口年均增长15.7%。2024年经济增长5%,其中,净出口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十五五”时期,出口仍然是需求中的重要方面,但很难维持过去5年的快速增长。

从投资来看,“十五五”时期,我国投资仍有较大空间,但不会像1998年和2008年那样立竿见影地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的物理性空间已经大大收窄。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高投资效益”。

从政府消费来看,“十五五”时期,政府消费应该有增有减,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减少公共管理支出。

可见,“十五五”时期,支撑经济增长可能不得不更多依靠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而且我国居民消费确实有增长空间。

“十五五”时期,应该继续贯彻党的十八大已经确定的“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方针,使居民消费成为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编制“十五五”规划,在继续坚持建设制造强国目标的同时,将建设民生大国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建议将建设民生大国列为“十五五”重要发展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您建议将建设民生大国列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能否具体谈一谈?

杨伟民:在“十五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中,应该深入研究民生问题。建设民生大国,就是要把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居民消费放在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使消费力的提升同生产力的提高同步,使全体人民最终都能过上舒适、安心、自由、健康、愉悦的生活。如果我国用两个五年规划(“十五五”和“十六五”),把居民消费提高到50%以上,未来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就稳了。

建设民生大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既要继续建设好制造强国,也要同步建设民生大国,使14亿人口的消费潜能持续释放出来,使经济发展更多通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实现。

建设民生大国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目标到任务与政策、从发展到改革等作出整体性部署。

第一,在继续建设生产大国、制造强国的同时,把建设民生大国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建设民生大国的目标,可具体化为若干可计量、可评估的指标,如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

第二,完善宏观政策总基调,从扩大投资转向扩大消费。当前,我国面临需求不足问题,内需不足不是投资不足,而是居民消费不足。因此,本轮扩大内需要以扩大消费为着力点,把建设民生大国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促进各项政策协同。

第三,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着力扩大市场化就业。扩大消费,短期的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更需要形成消费持续扩大的内生机制。消费的背后是收入,收入的背后是就业。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的主体,扩大消费必须扩大就业,而扩大就业必须更加积极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第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是消费占总需求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2010年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同步”目标,也实现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提高的目标,但对扩大消费更有直接意义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却是下降的。因此,建议实行更加积极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政策,尽可能减轻居民税费、利息等负担。

第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导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要坚持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的政策,也要从底层逻辑上作出一些制度安排。

此外,建设民生大国,还应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消费型产业的发展。

“十五五”时期应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您对“十五五”时期的发展方向有哪些深入思考?

杨伟民:从国家规划到地方规划,都强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这种划分有道理、有意义,但也容易带来对消费型产业重视不够的问题。我认为,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表述的基础上,可以再从供需两端考虑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无非是两个途径,一是供给创造需求,二是需求引领供给。

从需求引领供给来看,“十五五”时期的总需求,可能要更多转向居民消费,这就会带动消费型产业的发展。一是发展净进口多的产业,如医药、化妆品、文化、旅游。二是发展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教育、医疗、健康、体育、养老、文化等。三是发展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如奢侈品、高品质住房、高端体育文化,以及所有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品和服务。

从供给创造需求来看,创新是创造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更多地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需求。

总之,“十五五”时期,我国应该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也就是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消费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