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左 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左河水,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更鲜明提出“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我国城市的发展正从规模扩张跨入品质重构的新阶段,在传统要素的边际效益逐步递减的背景下,如何谋求新动能、实现新突破已成必须破解的命题。习总书记2024年春节前夕天津考察时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十六字方针,正当其时地为破解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固本:赓续文脉,铸就城市发展的根与魂
城市非钢筋水泥的聚合体,而是有记忆、有温度、有精神的生命体。其生命力之源便是独特的文化。守护好这些文化根脉,便有了在现代化浪潮中行稳致远的立足之基。新时代下城市文脉守护绝非僵化固守,须遵循“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原则,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实践的关键就在于“活化利用”——让沉睡的文化基因和遗存在当代中“活”起来,在充分尊重“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创造性的方式,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放眼全国,无论是北方的大院文化、窑洞文化、冰雪文化、大漠文化,还是南方的侨乡文化、戏曲文化、园林文化,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各地应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禀赋,分类施策,让独特的文脉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传承不仅关乎物质形态,更在于精神升华。历史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是凝聚人心、激励后人、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的宝贵财富。
创新:激活潜能,注入城市发展的源动力
如果说传承是“固本”,那么创新就是“培元”。文化赋能兴城更需深入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通过创新激活其内在潜能,使其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活性因子”,通过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发现、再诠释、再创造,从而构建起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文化业态和新发展模式。
许多先进案例揭示了文化创新的多维路径。首先是理念与科技创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深度结合,开发出新颖的文创产品、数字展演和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文化表达更具时代感召力。其次是业态与模式创新。着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策划举办创意集市、街头艺术节等活动,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最后是机制与政策创新。政府扮演好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
融合:拓宽边界,开辟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5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的赋能作用已超越其自身范畴而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与旅游、科技、农业、工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放大效应。
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上,景德镇将废弃瓷厂改造为集艺术创作、展览、交流、体验于一体的国际陶艺村,让千年窑火在现代艺术的淬炼中重燃,工业遗产、陶艺文化与国际技艺交流在此交相辉映,实现了从“旧陶瓷”到“新陶艺”的华丽转身。这充分证明产业通过文化赋能与融合可实现价值链的跃升。
本土与外来的融合上,广州沙面岛堪称典范。这片曾为租界的土地,既保留了岭南骑楼的市井烟火,又承载着欧式建筑的异域风情。如今镬气小炒与法式甜点比邻而居,广绣工坊与西洋画廊相映成趣,不仅未消解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还赋予了城镇开放包容的现代气质。由此揭示了文化融合的真谛: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以我为主的“创造性吸收”,让外来文化成为本土文化的“活化剂”而非“替代物”。
惠民:回归人本,彰显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冰冷的经济数据,而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文化赋能的成效,最终要以居民的文化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精神生活是否丰富愉悦、生活品质是否持续提升来检验。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居民拥有高度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家园。
践行文化惠民,需从两个层面协同发力。其一,要持续完善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上填平补齐文化设施短板,构建普惠均等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在软件上创新服务方式,多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图书借阅、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和技能培训,并广泛开展社区文化节、民俗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其二,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努力让文旅、文创等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同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面向未来,我们要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宏阔视野,在传承中筑牢根基,在创新中激活动能,在数字化虚实共生中重塑城市的价值体系和空间形态。深入践行“以文润城”的理念,大力推动“以文惠民”的措施,共同迎接党和国家城市发展更加灿烂的“第二个春天”!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