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全国首家创新驱动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平台

2015-05-21 09:54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琼杰

全国首家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平台——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建设4年来,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与科研成果,促进了成果转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地学人才,为“中国钼都”栾川等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但是,作为全国首家的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仍处于摸索实践阶段,因在资金投入、管理机构和方式、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短板和制约,严重制约了基地整体效能和潜力的发挥,亟需国家、省、市层面给予的政策支持。

应运而生谋转型

栾川地区位于我国16个重要成矿带之一的豫西南钼铅锌多金属成矿核心区域,是我国著名的“钼都”所在地和重要的金属矿产基地。截至目前,该地区已发现和探明矿产资源50余种,其中,钼、钨、金、锌、银、萤石等储量丰富,钼探明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为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目前,栾川县共有矿山企业258家,日采矿规模已超过11万吨,日洗选处理能力近12万吨。矿业经济占全县GDP总量80%以上,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随着几十年特别是近10年的强力资源开发,栾川跟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后备资源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基础地质研究、深部探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能力等明显滞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安全生产及对环境的破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何打破资源发展瓶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以栾川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的当务之急。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创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资源性城市转型升级之路!”2010年1月,栾川县人民政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3方合作正式启动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开展地质调查与研究、地质找矿与开发、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治理规划,实现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培养地学科技人才三大平台,开始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有益实践。

借势而上促创新

基地建设4年来,建起了集典型矿床和矿物标本展示厅、卫星遥感中心、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实验室、院士办公室、专家公寓及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等为一体的科研大厦,基本满足了科研、教学与生产实践要求,初步具备了产学研基地平台功能,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的栾川钼钨铅锌银多金属矿基地也已全面建成。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厅、地矿局等大力支持基地建设,部署和安排了一大批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深部找矿示范研究与整装勘查项目,保障了栾川矿产资源勘查与可持续开发工作。

同时,该县以基地为平台,谋划和争取各类项目、课题,发挥中国地质大学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地质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地质矿产调查、评价、规划、部署和研究工作,对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治理规划进行指导,为解决栾川矿业活动中遇到的采、选、冶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难题提供技术支撑,为栾川经济发展规划、转型升级及矿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地建设成为了专家、学者“华山论剑”的平台。据中国矿业报记者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翟裕生、莫宣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等多次慕名到基地进行地质科考,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深部找矿、三维建模、绿色矿山、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进行科学研究与指导。

该基地建设因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完全合拍,巨大效能得到了激发。基地建设以来,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了国土资源大调查、省两权价款、国土资源部和科技部的地质调查评价和科技攻关项目16项,经费总额1.2亿元左右,累计向国家提交大中型新发现矿产地6处和一批钼、钨、铅锌、银资源量,进一步奠定了栾川的钼都地位;在成矿理论和矿产勘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进展,3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养研究生30余人,博士8人、博士后1人,有3人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5人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带头人,8人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目前依托基地正在实施的项目还有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栾川铅锌矿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研究”,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河南南泥湖—三道庄斑岩—矽卡岩型钼矿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大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模型研究”、“栾川铅锌银钼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国家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栾川钼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河南省两权价款项目“栾川冷水—赤土店钼钨多金属矿普查”等。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课题还积极开展协同攻关,综合开展栾川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过程和定量评价研究,建立了栾川矿集区800平方千米、深度达3000米的三维地质体模型和立体找矿预测技术方法。据统计,相关项目现已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在部分找矿靶区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新发现大型、超大型铅锌银等多金属矿产地6处,在深部发现大型隐伏钼钨矿产地1处,划分出成矿预测区a级7个、b级3个、c级2个,预测钼钨矿3处、金矿3处、铅锌矿7处。

更重要的是,基地促进了成果转化。国家和省财政投入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带动了栾川境内矿山企业资金投入,促进了整装勘查和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国地调局曾两次在栾川召开现场会进行了经验推广。栾川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深度应用示范区,其整装勘查、深部找矿纳入了国家“十二五”找矿突破战略。目前,他们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的“栾川县矿业开发与地质环境检测地理信息研发系统”、“栾川县矿产资源环境四维综合评价示范研究”等项目也已通过评审论证。中国地调局今年启动的全国尾矿综合利用现状调查项目也把栾川列入了重点调查区域之一。

基地腾飞需给力

目前,该基地以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增强支撑栾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资源·环境·经济”为主线,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全县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培育创新文化,共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重点针对栾川和洛阳周边地区的固体矿产、旅游、地热、地下水、浅层低温能等资源,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在矿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找矿勘查、开采冶炼、尾矿(废渣)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恢复等科学问题,发挥产学研优势,继续开展技术攻关。争取到2020年,引导3所~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栾川县企业合作开展自主创新,促进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显著提高;攻克20项栾川产业亟需解决的核心、关键及共性技术;争取在孵企业数达到3家~5家,培育2个~3个科技型示范企业;吸引100名专家学者来栾川开展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活动;培养50名企业急需的地质找矿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5名~10名硕(博)士研究生;提交3处~5处可供勘查开发的新发现矿产(固体、地下水和地热)地;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高新技术产品15亿;促进栾川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

同时,他们正以基地为平台,以栾川为中心,扩大重大合作项目领域,建立尾矿资源建材化利用、新矿物肥料研发、新材料研究等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组建以河南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不断扩大辐射功能,先延伸到整个洛阳乃至豫西南地区,再拓展至整个河南乃至全国,真正把基地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示范。

但是,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平台,被国土资源部领导誉为 “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在平台建设方面,还缺乏国家和省、市层面上的有力支持;在项目和资金上,还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倾斜,尤其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方面应优先安排;在机构管理和方式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和加强。

基地有雄厚的资源基础和人才优势,软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产学研功能凸显,许多科研成果正在或已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有关人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和河南省政府、洛阳市政府继续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强化科研体制创新,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资源性城市转型试点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河南省人民政府、洛阳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基地“升格”,并列入地方重点科研支持项目,加大对基地的组织领导和资源、资金及项目协调力度,整合洛阳及周边地区的优势科研资源和矿产资源,尽快启动洛阳地区尾矿利用现状调查、科技创新试点等工作;利用和发挥好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作用,尽快让其成为河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尤其是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培养人才、强化科研的平台,突出基地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地质研究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要以打造豫西南产学研核心区为目标,在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升基地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其面向河南、走向全国,在产学研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等方面提供更多示范奠定基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