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避免新城新区规划恶性蔓延

2016-07-21 09:28 来源:《中国城市报》

7月13日,中国市长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的34年里,中国设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了6.44倍,年均增长率达6.27%。不可否认,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城市居民的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了城市病的发生。最新公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约20%,远高于同期城镇人口11%的增幅,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约为同期城镇人口增幅的180%。可见,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问题严重,尤其是新城新区的无序扩张蔓延,动辄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进一步助长了城市蔓延。

当前的新城新区数量较大、层次较多、分布较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新城新区热”。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据该中心此前发布的调查显示,这些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设想总是美好的,但总要面对现实。规划人口34亿,约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足以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中国现在有14亿人,超过一半成为城市常住人口,以70%的城市化率计算,城市人口也不过10亿,未来可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不到3亿。而全国新城新区的规划人口已经超过34亿,这些新城新区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填充?全国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34亿,这个数字与规划实践是不相符的,这显然是严重的失控。人至关重要,规划中的预期人口不能落实,城市的建设就无从谈起。然而,很多热衷于“摊大饼”的新城规划者,要么忽视了人口常识,要么是假装糊涂、随意规划。今天常见的“空城”“鬼城”就是城市规划严重失控带来的后果:浪费土地及房屋资源,增加政府债务及金融风险等。

不可否认,有计划地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对解决人口居住、引导城市转型、拉动区域发展、缓解城市病、提升城市竞争力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很多新城新区最初都是为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某方面或多方面的需要,主动规划、投资建设、相对独立,并多被寄予了引领发展的厚望。但在新城新区遍地开花的过程中,各类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一是部分新城新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浪费;二是部分新城新区定位不清晰,与主城功能趋同,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三是部分新城新区建设超前,存在基础设施浪费问题;四是部分新城新区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支撑新城新区经济增长;五是部分城新区建设未量力而行,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面对诸多乱象,盲目规划、过度规划、随意规划难辞其咎,也亟待纠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但城镇化不等于盲目与冲动地打造新区新城,不能急于求成。因此,我们要把真正符合城市化需要的“新城新区”与各种虚有其名的“伪新城新区”区别开来,努力引导新城新区科学、有序、适度、理性发展。正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的,要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防止新城新区建设空心化。新城新区建设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优化空间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用地功能的均衡协调,逐步缓解大城市病。

新城新区的设立本身就暗含了创新,所以新城新区往往肩负着改革与创新的使命。然而,形式上的创新易,本质上的创新难,创新资源的堆积并不意味着最终一定转化为有质量的创新。因此,“十三五”时期,新城新区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探索改革发展新模式,通过转型与创新,迎来发展新阶段。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肖金成:完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