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填补城镇化资金缺口四项措施应先行

2014-07-30 10:1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婷婷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7月28日电 权威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达42万亿,其中大部分要依靠私人部门的投入。作为由政府主导的传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如何才能引来市场的“活水”?对此,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在“慧眼中国全球论坛2014年会”期间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从政府补贴等四项市场化改革入手,全面开放市场,打破阻碍私人部门参与的“玻璃门”。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面临42万亿的资金缺口,在这一背景下,有评论认为PPP(公私合作)模式或将发挥重要作用。您如何看待?改变以往由政府主导的模式,吸引私人部门的参与,应在哪些领域作出努力?

乔润令:目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机制还处在半计划经济状态,很多领域不允许私人部门进入;价格不反映价值。另外设备投入以后无法转化为资本,负责运营的部门也多为准事业单位。这些问题导致了我们常说的“玻璃门”效应——市场资金看得到机会但进不去。

因此在下一轮城镇化过程中,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吸引私人部门参与,必须在四个方面做出改革:一是市场化;二是投入的设备要资本化;三是负责管理的机构要公司化;四是政府补贴要精准化。

对民营资本来说,一不缺资金,二不缺技术,就缺少一个好的机制,所以上述四项到位后,才能向私营部门全面开放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这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大一部分的资金缺口。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在上月举行的世行亚洲基建金融峰会上,很多与会专家提出,考虑到多数基建项目都是长周期,因此设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的二级市场对于吸引私人部门非常重要。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乔润令:转让退出机制的建立在国内也是一个重要趋势。预计相关的政策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将逐步到位,但具体还要看基层的落实情况。不过据我所知,地方政府对这种机制是非常欢迎的,因为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一个可自由进入、退出,能够盈利的机制。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如果说上一轮城镇化是房地产为主导,下一阶段城镇化的重点或突破点是什么?

乔润令: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城市群的出现,这也是未来的重要趋势。具体来看,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需要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例如轻轨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污染的治理、环保等。另外,中国的很多城市,无论大小,都面临绿色再造的问题。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