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经济日报:撤县设市防止“消化不良”

2017-06-15 09:2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在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序开展撤县设市可谓正逢其时。但县改市并非简单改名,现实迫切性越强,地方热情越高,利益关联越大,越要防止利益冲动下的一哄而上。有序推进撤县设市,不妨“先黄的麦子先割”,从严掌握节奏,成熟一个审批一个,不误农时,不疲农夫,避免冒进造成城市“消化不良”“包袱过重”的新问题

近日,民政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就撤县设市相关问题表示,目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中小城市数量少、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序撤县设市,对推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由刚刚超过30%上升为2016年的57.35%。与此同时,县级市数量却不升反降,减少了80余个。县级市数量的持续减少,导致中小城市发展滞后,带来大中小城市发展失衡、城镇化布局形态不合理、人口城镇化滞后、大城市病凸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序开展撤县设市可谓正逢其时。国家发展有现实需要,地方政府有普遍热情,进城人口可直接受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大城市要减负、中小城市要发展,根本出路在城市功能均衡化、人口分布合理化,如此才能让城市格局更健康。对地方而言,有序将符合条件的地方“县改市”,既可以通过扩权激发县域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发展活力,也有利于地方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吸引更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推动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集聚。

但县改市并非简单改名。改市必须立足县域发展水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人口流动趋势、区域功能定位等现实基础,既要综合考虑区域发展大局,也要以人为本、从细处着眼。现实迫切性越强,地方热情越高,利益关联越大,越要防止利益冲动下的一哄而上。无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此次民政部的表态,对撤县设市都提出了一个关键词“有序”。“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这是撤县设市的总体要求,也是对城市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各地“排队”申请“县改市”的县超过200个,不少地方甚至已经将撤县设市列入地方发展规划,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我国第一次出现申请“县改市”热潮。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因为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经历过一段撤县设市的“井喷期”。到1998年底,我国县级市数量达437个,其中近350个为县改市。到了1997年,国务院暂停实施撤县设市政策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许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造成一些县级市名不副实,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假性城市化”问题。

当年撤县设市“窗口”的关闭,在今天看来,仍具有警示意义。时隔20年,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状况、城镇现实基础已发生了大变化,但县改市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的历史大局观和高度责任感不能变。

从当前情况看,新一轮撤县设市正沿着正确轨道积极有序推进,我国新的县级市设立标准和程序已经制定完成,为新一轮县改市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序推进撤县设市,不妨“先黄的麦子先割”,从严掌握节奏,成熟一个审批一个,不误农时,不疲农夫,既有效推进城镇化,又避免冒进造成城市“消化不良”“包袱过重”的新问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