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奢华邻里中心
在洛杉矶城郊,新型的社区开始出现。与普通城镇最大的区别是,新的城镇将住宅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别(不仅是工业,还囊括商业)严格区分。于是,邻里中心的设计建造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的邻里中心以有轨电车车站为依托,提供商业、宗教与行政服务。住宅区则依照花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念精心布置,通过绿带(Green Belt)等设施与邻里中心相分离。
这样的新城镇极度奢华,备受东西部富商的青睐。随着19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与二战爆发,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战时的相对停滞阶段。
1920年代美国加州的新型社区示意图
2.量产邻里中心
二战结束后,美国城市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相信一切皆可计算并奉效率为圭臬的精英们相信,让自己取得战争胜利的工程技术,亦能极大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他们吸收了1920年代在美国西部兴起的郊区城镇建设思路,力求将那样的高端生活品质带给普罗大众。
于是,以人口与家庭收入为基准的郊区城镇建设,以“等别”的形式展开。邻里中心被区分为:市级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不同的中心配置不同容量的道路系统、商业中心、学校与绿化。
波特兰1958年整体规划(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邻里中心被分为不同的区块。
1950年代起,这套城市发展体系如疾风骤雨般在全美流行。虽然受到Jane Jacobs等智者,以及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以公交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与理性增长(Smart Growth)等思潮的有力抨击,它仍是美国绝大部分城市郊区拓展的模型。
诚然,美国普通老百姓也住进了以往唯富豪才可拥有的独幢大宅,但社区的概念却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当一切以数据与速度说话,规划设计的邻里中心演变为简单且同质化的活动场所。社区A的商业设施是沃尔玛(Wal-Mart),社区B的商业设施是塔基特(Target),两者几乎只有些价格与商标的区别。标准化的运营模式,减少了人与人的交流,忽略社交过程,提倡人与物的直接面对。
社区感很难通过数据表征,这一点完全落在了精英们的计算范畴以外。实践中,社区建设变成了高效的功能区打造。以纽约建成于1950年代的著名的Levittown为例,硕大的区域仿佛一片“住宅荒漠”。
2/6 | < | 1 | 2 | 3 | 4 | 5 | 6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